3)第2116章 康宗篇8 侯府键政_汉世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等到雍熙十四年,便从京畿布政副使调任洛阳府尹,还是太宗钦点。

  此番,朝中各派大佬争夺不果,最后都察使的位置落在他的头上,也算是时运使然了,这是一种平衡妥协的结果,至少没有让对手得意,同时,一个相对不那么强势的都察使,对大伙似乎也没有太大坏处。

  同时,早点把都察使定下,也免得慈明殿那边不安分。然而,太后若执意插手朝政,朝廷上下万千机务,难道她还找不到机会吗,没有都察使,还有其他要职重权,除非把太后彻底软禁,但那终究是不现实的。

  归根结底,还得看皇帝的态度。然而,就皇帝刘文澎近来,尤其是进入平康三年后的作为,大汉朝廷显然也很难真正稳平静下来。

  一波平,一波起,也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

  广阳侯府,后园,满园春色,风光无限。

  明媚的阳光照耀下,已经七十高龄的赵匡义踩着青草地,坐在一座假山下的石墩上,佝着老腰,目光慈爱的注视着远处,在那里,其孙赵允成正与侯府上养着的几名武师对练。

  从雍熙九年开始,太宗皇帝便着手对一批近二十年来于国有殊功的文武进行封晋爵,比起世祖大封功臣,太宗皇帝要克制很多,要求与标准很高,并且有很多地不能世袭的爵位。

  但即便如此,也极大地安抚了众多功臣勋贵之心,至少他们看到了“光宗耀祖”的希望,而不是只能在岁月的流逝、家族的传承下眼睁睁的看着爵禄被一代代削减。

  而当时的广阳伯赵匡义,则以尽忠皇室四十载,劳苦而功高,晋位一等广阳侯。有一说一,甭管赵匡义此人有多少的小心思,其人的能力、手腕都是极其出色,在治世时期对国家百姓的功绩也是不容抹杀的。

  因此,在综合考量之后,太宗皇帝赐以殊爵。赵匡义也是雍熙期被赐封最重、待遇最好的几名重臣之一。在赵氏内部,赵匡义这一脉也由此可以真正比肩荣国公一脉。赵德昭虽然继承了赵匡胤的衣钵,但在过去的二十来年,赵氏当家做主者仍旧是赵匡义,并且权威越来越重。

  到如今,赵匡义已经归养五六年了,他仍旧是赵氏的定海神针,尤其在赵妃母子被赶到安南就国之后。

  古稀之年的赵匡义,背已经直不起来,须发雪白,头顶稀疏得甚至难以撑起帽冠,但他的精神依旧矍铄,眼神依旧锐利,思路依旧清晰,并且依旧关注着朝局的变化

  宦海沉浮了一辈子,对于权力早已形成了一种依赖性,即便已经不能再在庙堂之高纵横捭阖、挥斥方遒,但也不妨碍他在侯府内指点江山、键政论道,这甚至已经才成为晚年赵匡义的“精神食粮”。

  此时,已经官至大理少卿的长子赵德崇,便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向赵匡义通报着

  请收藏:https://m.ido24.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