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2057章 太宗篇4 最后的告别_汉世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南地区的拔汗那(费尔干纳)、乌兹根、西鞬三城,这三城所在谷地,虽然也是东西要道,但占地实在不广,人口因为当初灭国之战以及持续而残酷的治安战,几乎损失殆尽,如今正处于一种凋零落后的现状,需要极其漫长的恢复期。有鉴于此,大行皇帝又慷高昌道之慨,将在其东南方向的疏勒地区也划给了康居国。

  疏勒,可一度是黑汗国都,早年被萨曼王朝欺负之时,正是凭此地发展翻盘,与于阗国的宗教战争也是以此地作为基地,过去的这些年,恢复得很不错。大行皇帝的这种分封法,老十三显然赚大了。

  相比之下,刘昉的北庭国,就显得小气了,大行皇帝将原黑汗王朝东北地区封给他,境内都是些游牧蛮族,城池只有一座杨城(杨延昭千里奔袭所占乙寄乌骨城)虽有伊丽河流过,北方亦有达林库尔(巴尔喀什湖),但终究还是一片经济、文化落后,不曾开化的蛮夷之地。

  这样的分配,显然不符合赵王刘昉在大汉帝国内部的地位,这似乎也能解释一部分大行皇帝将他召回朝廷的原因。而刘昉,显然也乐意,在分封之事上与刘旻、刘晔俩兄弟确认分割之后,便率领扈从东归。

  原本是不急不缓的,一路查看安西、高昌之地的地理、民情、军事、政治,甚至还有闲心游山玩水。然而还未出高昌道辖境,所有的从容闲适都消失了,大行皇帝驾崩的消息终于扩散到大西北。

  刘昉对他爹的感情,那是再深厚不过了,更重要的,比起他三个兄长各怀心思,刘昉却始终存一颗赤子之心,对大行皇帝也崇拜了几十年,可想而知,骤闻噩耗,他是怎样一种崩溃的心情,那几乎是一种信仰崩塌的绝望感。

  策马扬鞭,飞驰东进,便是紧赶慢赶,极致地压缩休息时间,等刘昉回到洛阳,也已进入九月,属于赵王的风姿威仪、豪迈气度也不复存在。到了皇城,也不去拜见刘旸,而是直奔殡宫所在的千秋殿。

  当皇帝刘旸驾临千秋殿时,只见所有人都默然而立,眼中戚戚然,只因刘昉的嚎哭声过于凄凉,简直让闻者伤心,听者流泪。

  梓宫前,满面风尘、皮肤黑黄、胡茬凌乱的赵王刘昉,正趴在灵台上嚎啕大哭,撕心裂肺之状,实无法用言语评说。

  见其状,刘旸也不由有些动容,他也是知道刘昉性子的,旁人或许会惺惺作态,但刘昉从来磊落坦荡。越过行礼的众人,刘旸走到刘昉身侧,探出手在半空停顿了下,方才轻轻地拍在其背,颤声道:“四郎,爹已经去了,断不愿见你如此,节哀吧,不要哭坏了身子.”

  刘旸一说这话,刘昉哭得更凶了,甚至跪下,用力地磕头,磕得殿中地板咚咚作响。

  见状,刘旸急了,也跪了下去,强行掰住他,然后两兄弟抱在一起,刘昉哭声不止,刘旸也是潸然泪下,紧跟着,整个千秋殿也都充斥着哭声。

  毕竟,皇帝陛下与赵王殿下都哭了,其他人怎能干看着。只不过,比起众人的逢场作戏,于赵王刘昉而言,悲伤之情,实在无法言说。

  一直到傍晚,皇帝刘旸方才回到垂拱殿,独处之时,他的嘴角极其难得地露出了点笑意,若非实在欣慰,他是不会做出如此不合时宜表情的。

  只因为,赵王刘昉在哭丧之后,郑重地向刘昉行君臣大礼,口呼陛下。不管刘昉如此表现是否发乎真心,至少在短时间内,在他正式登基之前,应该不会佗生事端,这也让刘旸近来被搞得紧绷的神经,得到稍微的舒缓。

  开宝三十年十月三十日,世祖皇帝梓宫出殡,葬于邙山深处的高陵,也意味着,大汉帝国彻底告别它真正的创立者。

  由此而始,大汉也将正式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请收藏:https://m.ido24.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