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470章 大明牛仔王(求订阅)_抢救大明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千户所、百户所还是不大一样的。它们管辖的不是人口(户),而是军役田(牧场)——现在不是明初,那时候人少地多,管住了人也就管住了地。如今的大明有两亿人,虽然比不了后世的十几亿,但是相对良田和草场来说,人还是多了。

  人一多就不好管了,因为管人得管饭啊!理论上卫所的土地是用来养兵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养人总归比养兵重要。无论是普通军户家养育子女,还是高级军户养儿育女,要紧程度肯定超过养兵。如果土地管够,那都不是问题,人越多越好......可土地要是相对不足,麻烦就大了。养人的费用必然会侵占养兵的费用,等到用兵的时候就没了。

  所以那些自治程度很高的军镇,就开始推行“兵役田”制,不再管多少户,只管多少地。把土地(牧场)或分配(功臣)或发包(普通军民都可以承包),然后让承接土地的军民出丁当兵或出钱交税。这样管理起来就方便多了,军镇只要依着田册管下面要人要钱就行了。

  实行“兵役田”制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行流官治理和考成管理了。如果管人户的话,那就很容易形成层层依附,牵一发动全身,要整顿就太难了。

  不过这种管地不管人的办法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没出路的丁余太多了——因为在管地的情况下,完不成兵役也交不上钱是要收地的。在这种情况下,下面承包土地的军户民户都不大肯养闲人,也养不起啊!

  所以没出路,也没有产业的丁余就多了起来,成了一个让北方兵镇头大的问题。

  好在大明朝这些年到处扩张,而且朝廷还从军镇招募童军,所以北地军镇的丁余总还有地方可以去处,不仅有去处,而且还能挑挑拣拣。

  头一个好去处当然是当童军了——这几乎就是北地边镇少年的登天之路!这些年,大明陆军中至少三分之一的新任军官是童军出身的。

  另外,还有许多童军在退役后考取了文官,成为了衣食无忧的官僚。而这些飞黄腾达的童军官员,往往还能够娶到应天贵族和东南资本家出身的妻子,这可都是带着大笔钱财嫁给他们的......这些人说穿了就是从底层逆袭,进入了大明王朝的统治集团了,作用和天方教那边的进口“小阁老”差不多。

  第二个好去处则是跟着大明的王爷或是藩镇的少主们组团外放......那是去充当走狗爪牙的,大明的“软饭王”们也不能只依靠老丈人,也得有自己人。这群走狗爪牙虽然不一定能当上官,但是肯定可以分到一大片土地,上升的机会也多,比在本镇苦哈哈熬着强多了。

  离开本镇去应募当兵是第三个去处,谈不上好去处,但总归是个出路。现在的明军新军

  请收藏:https://m.ido24.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