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2章 皮影戏(28)【二更】_民俗博物馆[快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戏馆开业当天,整个小镇的面貌焕然一新,往日平静的街道此时人员拥挤,路边上挤满了推着小车的摊贩。

  街道上的行人一个个喜气洋洋的,时不时在路边上买点小物件拎在手里,尽管还没到最热闹的傍晚时分,上街的认也不在少数。

  出来摆摊的人数多不胜数,他们有些是想趁镇上举办庙会的这个时间里赚点钱,一年到头里就这个时候的买卖最好做,而另外一些则是想体验一下庙会的氛围,摆了个小摊子凑热闹。

  镇上的居民们早日商谈好了,在庙会当天挂出了自家做好的福旗,一扇扇颜色各异的福旗被绳索牵连着飘扬在街道上方。

  颜色不同,旗子的形状也都各不相同,这是独属于每户人家的传统,有的人家喜欢用三角旗,有的却喜欢用方旗。

  福旗制作没有固定形式,各家便按照自个的喜好来了。

  除了旗子上面相同的福字以外,每户人家的福旗都毫不相似,带着独属于各家的特点。

  不同的福旗被悬挂在街道上方,看起来不算整齐,但却有一种莫名的喜庆热闹感,乱糟糟中带着一股奇特的秩序。

  色彩各异的彩旗在空中随着风的形状飘荡,落下的阳光都被切成了不太规整的条状,在地面上落下一条条阴影。

  除了居民们自发挂福旗的举动外,小贩们对街道的装饰热情也不遑多让。

  他们倒是没往街道上挂福旗——街道上空已经被占满了,他们也没地方挂。

  他们选择了在自己的摊车顶上,街边的大树顶挂上一盏盏自己亲手扎的灯笼。

  这些大红灯笼都是一年年传下来的,有些对灯笼爱护精细的人家,所用的灯笼甚至是从自己父辈那里传下来的。

  不像现在塑料和灯泡做成的假灯笼,他们的灯笼都是自己亲手扎制而成,用竹条做骨,红纸覆皮,用熬的稠稠的浆糊用来连接,其中再放上一盏小小的蜡烛。

  灯笼的竹骨要用分丝的竹条特地炮制过才能用,炮制好的竹骨坚韧耐放,可以保存很长时间。

  每年到庙会这个时候,他们就会把家里去年的灯笼拿出来,拆去灯笼上陈旧的红纸皮,粘上买来的新纸。

  等到出摊时,亲手在灯笼上写下自己这一年的愿望,小心翼翼的将带着美好祝愿的灯笼挂在树顶。

  等到夜晚,这一盏盏灯笼中的蜡烛会被点亮亮,让整个街道星火相连,驱散笼罩在周围的黑暗。

  荀亦大清早就起了床,坐着王叔的小三轮向街道而去。

  到达地方后,王叔去办事,荀亦则是走下车,在街道上慢慢溜达,向着戏馆的方向而去。

  “唉,这不是荀小师傅吗?小师傅这是来逛街的吗!”坐在自家摊子边上,整理着手中货物的男人看见了荀亦,高声招呼了一句。

  听到自己的名字,荀亦转头向声音传来方向望了一眼

  请收藏:https://m.ido24.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