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154章 出阁_唐朝好地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唐以前,皇子幼时养于宫中,成人后从宫中迁出居住,称为出阁。一般,都是在十六岁前就要出阁,李超直接弄个了十二岁出阁,更早,也对太子的威胁更小。

  皇子出阁需要皇帝正式颁布诏令,举行仪式,可阁后就相当于外朝臣子,可参加朝会。但不得皇帝召见,是不得再擅自入宫的。

  因此,皇子一旦出阁,就与宫相相隔,与群臣同列。

  出阁,赐府第,开府置宫,拥有自己的依仗、护卫。

  如长孙无忌这样老辣的人,就一眼看出李超的这封奏章,表面上是以提前为太子行冠礼为主,但实际上真正的用意却还是的面的这个皇子出阁之国制度。

  承乾是他外甥,李泰李治也是他亲外甥,李恪那些就算不上他外甥了。但就算同是亲外甥,承乾李泰李治三兄弟,在他的眼里也是地位不同的。

  长孙无忌当然是全力支持太子的,他没有理由却支持另外两个外甥。

  李超的这道奏章,保证的是太子的利益,与长孙无忌和长孙家的利益其实是一致的。

  “陛下,臣完全赞成太师的这封奏折,太子需要提前加冠礼,皇太子出阁之国也应当定下一套制度。”

  宰辅们打头阵支持,其它大臣也没理由反对啊。虽然提出这道奏章的人是李超,一个让大家心里羡慕妒忌恨的家伙,但朝堂上,还是一致赞同。

  行冠礼之前,加冠的皇太子需要奏告天地、宗庙、社稷、宫观,行冠礼之时,从臣诣奏告天地、祖宗。

  因此,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事情,必须得先由太史局选好吉日,太常寺参考旧礼,官吏置办冠礼需要的相关仪物,最后在贞观殿举行太子加冠礼。

  这仅比册封太子、太子大婚的礼仪稍小点,冠礼当天,文武百官还要按上朝的次序站立,观礼。

  一般情况下,太常卿掌冠,以三师三公赞冠。

  然后皇子依古礼,三进:一进折上巾,再加七梁冠,三加九旒冕。加冠后还要宣读皇帝诏书,诏书里皇帝要赐予表字。

  皇太子的冠礼会非常隆重,既然已经决定提前为皇太子加冠,那么这些事情就得开始动作起来。

  选吉日,做好各种准备。

  太史局、太常寺等都会很忙碌,此外礼部也一样要协助。

  连皇帝,也得先为太子想好一个表字。

  李超官居一品,位为太师,因此赞冠的任务就交给了李超。

  掌冠、赞冠各一人,太常卿掌冠,负责端帽子,李超负责赞冠。

  赞冠,就是在冠礼上为之赞唱司仪。

  太史局,掌天文地动、风云气色、律历卜筮。后来也称为司天台、天文院、钦天监等名。总之,在大唐,只有太史局才可以观看天象,推算占卜这些,其它私人搞这些,就是违法。

  太史令回来后,把任务交待下去,马上选一个黄道吉日。

  “李丞,三天之日把吉日选好。”太史令对手下的年轻官员太史丞李淳风道。

  李淳风今年二十五岁,曾经得刘文静推荐入李世民麾下,在秦王府做过记室参军,因对天文历书方面很有天赋,被李世民调入太史局任职。

  “无需三天,我已经推算到明年正月初八,就是一个黄道吉日,三年之内,都没有比这个日子更好的吉日了。”李淳风笑着说道。

  推荐本书《唐朝小农民》,一个小护士写的!

  请收藏:https://m.ido24.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