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章100 翻谪夜郎天-13_帝国的黎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带的百姓已经赤贫到极点。普通的衣物,对百姓来说已是父子相传的财产。来北方的皮袄更称得上贵重。其它诸如皮腰带、羊皮靴、铜铁圆环、革囊水壶、皮革鞍鞯等辽兵随身的物事,也都能物尽其用。披甲和弯刀则便宜了附近几个县的义兵营。道士做过驱邪的法事以后,几天之内,闻讯而来的百姓仿佛不知疲倦的蚂蚁一样将战场打扫得干干净净。最后还是几个寺庙的出家人行善,为防瘟疫横生,将上万赤条条的尸体集中起来焚烧超度了。

  从安陆到随州,道路两旁多为丘陵,不利于骑兵驰骋,因此赵行德向北行军至随州,都没有遭遇大队辽军。辽军也面临拖延日久则军粮不济的危机,因此并没有在山地和赵行德所部纠缠,而是留下少部兵马防守武胜关,大军一路烧杀退往随州以北。赵行德率部抵达随州后,约束军卒不入城池,只要求随州供给粮草。这一路山道行军极为艰苦,赵行德的坐骑早已让出来驮运生病的士卒,自己亲自与和众军一起背负干粮步行,到晚上则裹一条毯子露天而卧,每到一处都召集附近的义兵首领,晓以大义,并根据功劳和实力授以官职。北征之前,丞相府和兵部事先给了赵行德数十份空白的刺史、县令告身,是专门招抚北方豪杰义兵所用。

  “久闻赵将军大名,今日能见将军,幸何如之?”屈长卿恭恭敬敬地行礼,又招呼身后道,“这是三个不成器的犬子,久慕赵将军大名,还请赵将军不要嫌弃,将他们收入麾下效命。”三个顶盔贯甲的年轻人立刻上前来,向赵行德作揖见礼。赵行德率部追击辽兵,尤其是取得一场大胜,传檄四方之后,南北豪杰都闻风投奔。若不是打听保义军中上下级间如文官一般只作揖而不跪秉,屈长卿原是打算以部属之礼跪秉参见的。

  “屈先生不畏强暴,召集乡民与辽兵周旋,忠义足可名垂青史,”赵行德微笑点头道,“一门忠烈,更可旌表。”随州乃南北分界的要冲之地。过了随州,便是一马平川的河南平原。屈氏作为随州的一方豪强,主动将包括长子在内的三个儿子以及五百余壮士送入北征军中,足见其诚意,赵行德也可以放心。他挥了挥手,亲兵托着一木盘上来,木盘中盛放着一叠整齐的黄绢。

  “我已禀明朝廷,保举屈先生为随州刺史。”赵行德将黄绢告身拿起来,正色道,“随州恢复州学后,将推举知州等地方官吏,先生身为刺史,当于地方官齐心协力,造福桑梓之地。”

  屈长卿旋即下跪,接过告身时,他掩饰不住激动之意,对赵行德道:“屈某蒙赵大人保举之恩,赵大人便是屈某的恩师,随州若有一个人不听赵将军使唤,与北征大事作梗的,屈某第一个不放过他。”

  宋国的官民之分,犹如天壤之别一样。现在鄂州朝廷正统无可置疑,若非天下大乱,像屈长卿这样原先只是一个士绅,未经科举、太学正途的,是绝无可能做到从五品刺史的。不但屈长卿本身是从五品官身,依照朝廷制度,他还可以恩荫子孙二人为官。屈氏一门从此由普通士绅一跃成为官宦之家了。一番表白后,见赵行德微微颔首,认可这师生名分,年龄比赵行德还要长上十余岁的屈长卿这才心满意足的站起来,带着三个儿子站在下首,听赵行德吩咐大军北征后,安定随州地面的一应事务。

  请收藏:https://m.ido24.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