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章82 秉旄控强楚-1_帝国的黎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文风之盛,在夏朝首屈一指,连沿途所遇许多军士都是文质彬彬之辈。蜀民多开梯田种水稻,山间则广种桑树茶树,民间盛行养蚕纺纱,工坊织造蜀锦极多,连普通百姓穿着绸面的袍子。和关中一样,蜀国因地制宜营建了许多小堤坝水渠,一是为了给高处田亩灌水,二是利用河渠行船运送物资。蜀地虽然多山,但山间沟渠纵横,许多河渠经过整治后,便能行小船。但因地方太湿润,这里种不好棉花,在栈道上,许多商贾都从关中往蜀中贩运白叠布和棉袍,再从蜀中运出绸缎和茶叶。此时虽是春天,气候尚未转暖,关中之民还在用石炭烤火,而蜀中百姓用的则是竹炭取暖,烧起来有股淡淡的竹香味。在成都府客栈打尖时,刘政发现不少女子走过地方,都留有一朵朵花瓣样子的香粉印迹,端的是步步生莲,满城都是脂粉香气。看着街道屋檐下晒太阳的老人,尽管杜吹角和刘政都是夏国人,仍不住地感慨蜀中比其他地方要安逸得多,令人流连往返,古人所谓少不入蜀,非是虚言。

  赵行德虽然心急如焚,却也不能肋生肉翅飞到东南,他沿途换马赶路,天黑以后,杜吹角刘政等人兴致勃勃地谈论沿途的见闻,赵行德则在思索如何应对辽军南下的危机。他人还未至鄂州,已经先写了好几封书信,不计成本地用福海行鸽书发给陈东。

  大敌当前,理社却在乱成一片地行推举公议之制,各种人物各怀心思,都粉墨登场,其中不乏志在挽回乾坤的同道仁人,但企图浑水摸鱼者也不少。一时间令人难辨真伪。更不用提,东南数路暗流涌动,蔡京李邦彦等的党羽不少,实际上赵杞仍然得到了大部分军州县寨官吏的拥立。赵行德看来,这时仓促行推举之制,委实有些不合时宜。不过,事已至此,开弓没有回头箭。人心本来就在观望惶恐之中,若再反复的话,陈东和理学社便等于自绝生路了。为今之计,只有将错就错,暂借本朝守内虚外,叠床架屋的祖制。在州县士绅推举之外,再行一套体制,集中力气应付辽军南下这一迫在眉睫的危机。

  以赵行德这些年出征打仗的体会。当务之急,莫过于兵马、粮饷两件事。行军打仗最忌号令不一,各行其是。故而赵行德建议陈东,无论各州县兵马出身如何,纵有千军万马,只能听命于一名大将,军中号令专一,才能克敌制胜。而这个大将的人选,他毫无保留地支持岳飞,并且劝陈东万不可妄加猜疑掣肘,以免误了大事。而另一方面,粮饷是军队的命门。赵行德建议陈东建立一个统一的军需府,负责筹集军饷、征用军需和制造军械,并及时输送到军前。抓好了这两件事情,才有抗衡辽军南下的本钱。只要在这两事上别作怪,州县乱哄哄地先尽随它去。在这两事上犹豫甚至抵制的州县势力,陈东务必要小心提防,必要的时候就得杀鸡儆猴,免得有心人竞相效仿,白白将东南半壁江山葬送了。

  请收藏:https://m.ido24.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