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两百六十四章 株江重工_大国舰船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少有些美中不足,那便是某些中高端产品的生产加工能力依旧匮乏,特别是在船舶制造方面所涉及的轴系、推进的螺旋桨、各类特种管线、特种船舶上的特殊部件都需要更加深度的制造和加工。

  在这个背景下,温大伟决定将老漓东厂的热处理车间和锻造车间整合起来,成立株江重工。

  从而令株江特钢和株江铝业生产出的钢材、铝材通过株江重工的深加工后,不但可以供给株江船舶的生产,而且还可以为株江高端提供必不可少的产业配套。

  若是再加上株江机电在设备和传动方面的协助,整个株江船舶制造厂民用和军用两条线业务线的产业链算是彻底打通。

  接下来温大伟准备将株江铝业下属的铝矿剥离出来,与现在的株江稀土以及邻近地区几个亏损严重的钨矿、铝土矿、铁矿、镍矿合并在一起,组建株江矿业。

  毕竟现在临近地区的几个矿产已经被株江稀土托管,开采的矿产经过株江稀土的冶炼和粗加工分别送到株江铝业和株江特钢,成为特种金属材料的有效支撑。

  所以成立株江矿业还是很有必要的,毕竟将来温大伟是要放眼全世界,做最大的矿主!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现阶段要成立株江矿业还不成熟,毕竟其他矿产都在临近地区,一些杂七杂八的历史遗留问题很难解决,因此现阶段托管只是个好听的书面语,实际上就是株江厂以3到5年的中短期合同高价购买这些地区的矿产而已。

  只是与其他购买方不同,株江厂还得出设备、出技术,帮着这些地方的开采。

  倒不是温大伟圣母心泛滥,自己找罪受,而是这些地方跑去省城哭爹喊娘的要把这些矿产一股脑的塞给株江厂。

  没办法,株江地方的繁荣周边地方那都是看在眼里的。

  起初没觉得什么,认为株江地方把所属企业全部打包塞给株江厂,搞产业集群是在扯淡,那么重的包袱谁能扛得起来?

  所以都在看笑话。

  可没想到株江厂不但活了,而且迅速站稳了脚跟,除了株江厂的广大干部职工外,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株江地方了。

  其带动的可不仅仅是整个地方的工业水平,连同着商业也一并激活,进而令株江地方的财政迎来爆发式增长。

  随即各项民生项目,公共服务和基础建设便陆续上马,而这些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形成了正向的良性循环。

  这下周围地方就不但淡定,各地方领导拍着大腿直呼后悔,当初怎么没把老漓东厂的热处理车间引导自己这边来?

  不然先富起来的不就是自己了?

  问题是后悔也没用,人家株江厂已经扎下了根,那么大的盘子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说动就能动的。

  更何况就算他们想,邕江也不会同意呀,要知道株江厂支撑的可不只是株江地方,还有省城。

  既然引不来金凤凰,那把小凤凰引过来也行呀,毕竟株江厂的扩张是肉眼可见的,也就两年多的时间就成立了那么多的分厂,是不是可以跟株江厂商量商量把某些分厂开到他们这里呀?

  领导们心思活泛,这些地方的工矿企业的干部职工更是积极,甚至某个地方的职工拉出横幅,上书:“恳请陈处长来我们厂当厂长!”

  每每在报纸上看到这样的消息,温大伟都庆幸,把陈处长推上去做厂长是对的……

  请收藏:https://m.ido24.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