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十二章 三个字不离民心_初唐逍遥王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自秦、汉时期,一系列大规模灌溉渠系陆续兴建,由此而形成了关中、成都平原以及冀、鲁、豫等几个重要农业经济区,恩,就是这几个地区。而东汉至魏、晋,陂塘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使江淮之间成为重要农业经济区。但是,自五胡乱华之后,北方水利一直得不到很好的保护,隋、唐朝一统,北方水利才得以恢复,尤其是大唐建立以后,才进入真正的复兴阶段。不过,这也仅是北方而已,我大唐国力强盛,幅员广阔,可不是仅有北方一地。而且,黄河虽然是孕育我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但长江并不会比之差,这浩瀚长河所能灌溉之地,更甚黄河。且,其中下游多有蓄水湖泊,例如洞庭湖等,而黄河多有泛滥之例。因此,青雀想向朝廷提出,黄河中上游之地,不可大肆砍伐树木,尤其沿河边际。还有则是,鼓励南方发展水利,将农业粮食重心向南方转移,相信不需多久,凭借长江下游的圩田等,外加那充足的降水量,南方必将超越北方,若是北方旱灾,则会得到更好的救援,这样的话,朝廷对于民心的掌控,会更加好吧。毕竟,天灾是无可避免的,但是,若是有了天灾还不救民,那么,势必如前隋朝一样。而我大唐,则不会如此,重民利,且有如此多的粮食储存,一旦灾害起,定能及时援救,定是历代最得民心的朝代”李泰站在一张大型地图前,滔滔不绝的讲述着自己对于北方、南方水利的看法,以即希望实行的措施,将目光转向几位重臣。

  房玄龄点了点头,首先开口“老臣亦听闻,长江下游多圩田,非常适宜种植水稻等农作物,而且,南方多降雨,确实如此。殿下所提,加强塘浦圩田水利的发展,排灌技术的进步,南方的耕作栽培制就由一年一熟逐步演进为稻、麦两熟和两稻、一麦的制度。老臣觉得可行,如此,我大唐粮产更为丰富,百姓亦更加富足”

  褚遂良思索了一下,也出声“魏王所言,水利能使一些地区的作物组成发生变化。老臣深觉确实如此,黄河流域自西周迄至春秋,主要农作物为黍、稷;而到战国、秦、汉时期,粟、菽(大豆)、麦则成为主要农作物。菽、麦对水分的要求较高,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是促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就是农田水利排灌事业的发展,促使一些低产地区变成为农业高产区。若是我大唐能将水利发展至及至,则,我北方、关中等地,亦能出现大批农业高产区”

  这话立即得到长孙无忌的赞同“西汉以后,灌溉渠系工程的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只是在少数地方略有兴建而已。就目前而已,我唐初虽然大肆复兴北方水利,但是,这农业粮产以及发展,却已到了及至。不可再有深

  请收藏:https://m.ido24.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