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三十五章 任重道远_纳米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开了一个内部庆功宴,又上报了两份报告上去。

  一份是持续运行时间62秒,这是准备公开的数据;另一份是真实的运行时间,只有几个人知道。

  黄修远在合肥科学岛下线,将替身机器人暂时存放在东方超环基地。

  第二天,他再次通过替身机器人,再次来到东方超环基地里面。

  借用超算模拟计算系统,他和李院士等人一起,重新调整了辅助控制系统的参数。

  “我们需要再实验一次。”

  徐国盛点了点头:“没问题,我马上安排。”

  三天后,重新调整的东方超环,再一次进行等离子体运行实验,果然经过微调后,这一次等离子体运行得更加平稳。

  不过运行时间,仍然维持在2400秒左右。

  原因不是等离子体失控,而是环型真空腔的内壁,承受不了高温等离子体的热辐射积累。

  虽然磁场束缚,可以避免高温等离子体与内壁材料直接接触,但是如此高的温度下,多少有热量会传递到内壁材料上,逐渐形成积热。

  时间一长,内壁材料肯定扛不住的。

  看完了这一次实验的数据,黄修远揉了揉太阳穴,叹了一口气:“可控核聚变任重道远呀!”

  “确实。”李院士深有同感。

  黄修远的磁场协控系统,虽然延长了等离子体运行时间,但内壁材料的问题,绝对是一个大难题。

  无论是耐高温,还是抗中子照射,都对内壁材料的要求非常高,现在还没有进行真正的氘氚核反应,没有热中子产生,不需要考虑抗中子照射的问题。

  一旦进入真正的核聚变实验阶段,单单是那无法控制的热中子,就会让整个系统的使用寿命迅速下降。

  这也是未来,第一座可控核聚变发电站投入使用后,一直无法真正商业化的原因。

  除非采用氦3—氘作为核聚变原材料,问题是蓝星本身的氦3非常少,要去月球开采,当然水星也有氦3,丰度还是月球的9倍左右。

  大家都知道氦3好,却很少人知道氦3的反应条件更加高,需要更高的压力和温度,反应温度至少15亿摄氏度起步。

  现在人类连最容易的氘氚核反应,都弄得不上不下,就更别说难度更加高的氦3—氘核反应了。

  而且从宇宙整体元素丰度来看,氦3的含量非常稀少,氦3是恒星核聚变反应的副产物,月球和水星上的氦3,就是太阳风带来的。

  暂时作为初级星际文明的过渡还可以,如果按照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月球和水星上的氦3资源,最低只能支撑人类300~500年时间,甚至更加短。

  为什么这么短?

  很多科普文章上,不是说月球上的氦3资源,可以供应人类上万年?

  这个所谓的上万年,是以人类目前的能耗计算的,而进入星际文明后,单单是宇宙飞船之类,都要消耗庞大的能量。

  如果按照社会发展,加上晋级星际文明后,生产力的大爆发,人类的单位能耗,肯定会成百上千提升。

  因此太阳系内的氦3,只能作为一种过渡。

  真正可以长期作为核聚变燃料的原材料,其实是氘,既难度介于氘氚(DT)、氦3—氘(DHe)之间的氘氘(DD)。

  作为氢的同位素,又是可以长期稳定存在的同位素,氘在宇宙的丰度非常大。

  蓝星上海洋中,就蕴含着丰富的氘,而体积惊人的木星、土星和天王星,同样蕴含有丰富的氘。

  因此氘氘(DD)才是未来的主攻方向。

  但是氘氘和氘氚一样,都会产生密集的热中子,对内壁材料的要求非常高。

  黄修远苦恼的说道:“材料!材料!我们需要可以解决热中子的材料。”

  李院士也下定决心来:“我打算找其他几个搞托卡马克的老家伙,说一下东方超环的情况,我们联名上书,一定要加大抗中子照射的投入。”

  “只能如此了。”黄修远点头同意下来。

  谢谢各位亲的支持(ω`)

  请收藏:https://m.ido24.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