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十一章 特效之殇_电影人传奇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效技术非常了解,一讲起来就滔滔不绝。

  从戈咏良的讲述中许望秋得知,原来中国电影特效在70年代之前,在亚洲是处于领先地位的,跟美国的差距并不是特别大。

  在60年代初期,北影特技部门经多年努力,完成了我国第一套国产的红外线活动遮片合成摄影系统的研制工作,并首次在影片《游园惊梦》中成功应用。北影厂特技车间甚至有专门拍海洋戏的大水池,装备有飞机头吹风和造浪器,可以做各种海洋的效果。

  1963年魔影厂拍摄战争片《红日》时,影片的特技设计姜亦素特别设计制作一座高达60英尺的长臂升降机,可以把摄影机装在升降机的顶端,通过人工制控,拍摄飞机上俯冲或拉起时的镜头。在电影中还有大量模型和部队合成的镜头,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从特技车间出来,许望秋心情极其复杂,为中国电影人在特效方面的成就感到高兴,这意味着他拍电影的时候受到的限制会少很多,连拍科幻片都有可能了;但同时心情又极其沉重,他不知道当八一厂的老烟火师们听到冯小刚得意洋洋地宣布《集结号》使用了国外最新的气爆技术,会是什么感受,但他相信老烟火师一定很难受,一定会问为什么?

  是啊,为什么啊?我们的烟火团队明明在三十多年前就掌握了气爆技术,但在三十年后拍战争戏却必须请韩国团队来做,这到底是为什么啊?

  整个下午,许望秋都在想这个问题,甚至晚上回到招待所,躺在床上都还在思考。一直想到半夜,他终于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说到底还是统购统销政策导致的。

  从50年代开始国家对电影实行统购统销,彩色电影70万一部;直到79年的198号文件才把收购价提到90万。1980年北影厂厂长王洋向中央上书,要求电影发行进行改革。最终国家调整了政策,按拷贝结算,一个拷贝9000元。不过在结算的时候只算35毫米拷贝,16毫米拷贝和8毫米拷贝主要是面向农村,是免费播放,这些拷贝都不算钱。到了1989年,由于电影成本飙升,电影厂大部分亏损,中影将拷贝费用提到了每个10500元。

  按拷贝结算听起来不错,毕竟电影的拷贝数越多电影厂的收入就越多,但实际上对电影厂非常不公平。拿魔影厂的电影《喜盈门》来说,观影人次超过7亿,拷贝发行了将近4000拷贝,但大部分是16毫米和8毫米拷贝,35毫米拷贝只有241个。魔影厂的实际收入只有217万,去掉成本实际收入只有100多万。

  再在拿秀影厂的《焦裕录》来说,票房高达1.3亿,如果按后世的分成办法,分几千万是应该的。如果有这笔钱,够秀影厂

  请收藏:https://m.ido24.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