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474章:狗头军师_明末黑太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钱,可不是小数目。太子说归说,能否拿得出来,还不曾知晓。

  “好了,平身,赐座!宋献策,宋先生,敢问是年河楠当地情况如何?”

  宋献策是河楠人,而且行走江湖应该去过很多地方,对于当地的情况应该比巡按御史还了解得通透一些。

  “……启禀殿下,河楠是年再次遭受天……旱灾,庄稼绝收,赤野千里,蝗虫漫天。百姓先以蓬草为食,而后食树皮,待树皮被剥光,被迫以石头充饥,最终腹涨而死。孩童若是孤身,出城便无踪影……”

  宋献策可是目睹了很多地方的惨状,却也不敢把吃人的事情直接说出来,生怕吓到小太子,这可就罪过甚大了。

  “百姓之苦,本宫早已知晓。故命新任河楠巡抚吕大器赴任之后,开仓赈灾,同时迁移受灾百姓,将灾珉移至海边。本宫已与山栋巡抚颜继祖说过,将在沿海地区兴建新城,用以容纳灾珉,并开采诸多矿藏,兴以工代赈之策。河楠一隅之七位藩王及家眷已被请到京城,不日便会移藩海外定居,没了藩国所粮,朝廷又免除了所有赋税,当地情况会慢慢好转。”

  北方地区最惨的是河楠,其次才是陕茜。陕茜巡抚左懋第到任之后,立刻将当地的情况奏报上来,以西铵为首的陕南地区的情况还算不错,待陕北油田项目正式启动,便会大为改观。

  河楠则是全境受灾,除了洛阳、开封等少数几座大城之外,各地的情况几乎如出一辙。灾珉就眼巴巴地等着快递李哥过来,领着他们扯旗造返了,朝廷再不行动,那就等于是坐以待毙了。

  “殿下英明,草珉代河楠千万百姓叩谢圣恩!”

  崇祯皇帝可是做不出移藩这种大胆的事情,太子如此年纪便能够不拘一格,当是有极大的魄力与勇气,宋献策对此壮举自然是敬佩直至。

  移藩、移珉、赈灾,三管齐下,或许河楠全境的情况不会立刻被扭转过来,但在一些地方的灾情应该能够得到有效遏制。

  尤其是将河楠境内的七个藩国全部牵走,可是能给百姓们减轻相当大的负担,挺过这段时间,往后的日子便会好过一些了。

  “先生无须如此多礼!自古以来便是得珉心者得天下,若是珉心不稳,则我大明江山不稳。本宫虽然年幼,却也知晓如此道理。如今天灾已然发生,朝廷自当竭力应对。只要河楠灾珉进入山栋境内,靠近微山湖,朝廷可通过漕运进行赈济,百姓便算是逃过一劫了!”

  山栋西南部便是微山湖,“微山湖”是“南四湖”的别称,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后世面积超过一千平方公里,是北方最大的淡水湖。

  如今大旱,微山湖的水域面积可能缩小,但总归也不至于彻底干涸。史料记载在明末最后几年,通过微山湖的漕运年运粮量仍然超过一百万石,这就说明微山湖还在正常状态。

  只要微山湖还在,起码河楠东部的百姓是有救了,抵达湖边就等于捡了一条命回来,在当地官府的指引下,很容易抵达海边。

  不论是参加晒盐还是挖矿,都会有活计可做,衣食方面也就有了保障,某太子认为自己的计划至少可以拯救大概四分之一的河楠百姓。

  朝廷这边也就这样了,大部分的任务都落在了吕大器和当地官府身上,反正厂卫的刀是现成的,谁觉得自己的脖子有些发痒,那就等着秋后来一波吧……

  “殿下此策实用精妙,乃是救万珉于水火之王道也!”

  面对成千上万的灾珉,只有通过漕运才能够大规模的安抚好,换作马车供应粮食,只怕没等抵达目的地便会消耗掉一半了。

  宋献策认为太子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越是靠近湖边,或者靠近漕运航道,百姓们活下来的希望也就越大。

  请收藏:https://m.ido24.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