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八十八章 遽变(一)_混在帝国当王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子妃、良娣、孺人等。

  大晋的承袭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女性没有继承权。

  继承人的原则是:“立嫡立长”,也就是说,继承顺序是以嫡子优先、年长优先。

  嫡子正妻(皇后)所生之子中,最年长者为第一继承人,如没有嫡子,则由庶子(非嫡所生之子)中年长者为继承人。

  另一种情况是嫡子早逝,则立其子为继承人,也就是皇太孙,但这种情况,在以前的朝代,讲究兄终弟及,传兄之子、传弟之子和传嫡子,那个比较混乱的时期,这种情况常有生,但是大晋立国四百余年,还未生过。

  除了“立嫡立长”,还有“立子以贤”,就是说,要看诸位庶子的德行而定,最次的是皇帝“立储以爱”就是皇帝最喜欢哪个儿子,就立他为太子,这种情况在大晋有过几次,但为数不多,因为这样极易引宫廷权利争斗,比如赵智,他便是把平宗的嫡长子太子给踩了下去,这才成功上位,但是其中的残酷争斗,一言难尽。

  另外一方面,太子和皇帝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矛盾。

  帝国需要延续,皇帝需要有继承人,但继承人的存在又会对皇权构成一定威胁。

  由于皇太子有极大权力,所以往往会和皇帝生冲突,从而导致被废或被杀。例如平宗的太子,武宗的太子等等,过早的当上太子,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在漫长的岁月里,许多面对太多太多的挑战,但是当朝皇帝赵智,已然老迈,对于齐王来说,许多问题,就不需要去考虑了。

  就算是这样,赵智一直到最后,才是真正下定决心,推动赵询进位太子,以前,或许有其他势力的阻挡,但其中,难道就没有赵智的其他想法?

  赵智为什么会有顾虑?太子的册立与废立,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其中牵扯的人与物,太过复杂,而且,力量强大的皇太子,若是在位时间太长,很容易与在位的皇帝生冲突,如此一来,便会生叛逆、乃至弑君。前者如平宗太子不满平宗宠幸安贵妃,开始偏爱赵智,东宫兵欲诛之,最终失败被废,后者如武宗之前的恒宗被太子所杀,多方势力角逐,年幼的武宗,最后捡了一个大便宜。

  另一方面,由于觊觎皇太子储位,皇帝的儿子们往往相互倾轧、甚至兵戎相见,这样的例子就更加平常了。

  通常,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皇太子过早的确定,顺利继承皇位的反而并不多见。

  不过这种情况随着皇帝权力的不断加强,皇太子的权力反之被削弱。

  但是反过来,正是由于皇太子的权力不再对皇帝构成威胁,皇帝有足够的权力来约束他的其他儿子们,所以大晋中期,有那么一段时间,皇太子顺利继位的反而比较多,不过武宗之后的三代皇帝,都是昏庸之辈,很多好的政治制度,被彻底破坏了,说到底,还是大晋的国势开始衰败,很多事情,就算皇帝,也是迫不得已。

  由于太子与皇帝关系的特殊和敏感。大臣们在办理有关事项时,不得不小心翼翼。他们既不敢违抗皇命,又不愿得罪太子。

  在赵智没有明确太子人选之前,朝堂的政治纷争呈现多样化,齐王、楚王、翼王,乃至赵智的其他儿子,都是明里暗里有着大臣支持,但是随着赵询太子之位的确定,朝堂的形势,一定会生变化,从以前的多样,变成两级对持。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e?}》,微信关注“优读文学”,聊人生,寻知己~

  请收藏:https://m.ido24.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