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百九十五章 天人形骸_赛博飞仙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数人类关于基因方面的退步。

  上古时代人类繁衍至巅峰,自然会对基因做出一定的调整。

  病痛、寿命、形体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自然会随着基因优化被剔除掉。

  除此之外,还有至关重要的衍化方向的调整。

  世人都知道,无论是人还是其他动物,都是在漫长的生存衍化中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而基因也是在漫长的衍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亿万年的漫长岁月,从单细胞到多细胞,无论形态如何,生存一直都是生命的第一要务。

  而这一信息被牢牢的刻在了,生物体的基因信息之内,被列为了第一优先级。

  任何生物行为,都需要服务于生存这一目标,不能给生存提供帮助的机能,都会在漫长的岁月中被慢慢优化掉。

  这看起来很合情理,生命为了存活就应该向着生存方向进化。

  然而,自然界是残酷的。

  在生存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物竞天择只有适者才能活下来。

  在各物种的激烈竞争下,很少有什么生物能够活到寿终正寝的。

  正是这种外部环境的影响,让基因的表达发生了转变。

  既然个体注定活不长,那就应该确保种群的延续。

  于是,在漫长的进化之中,繁衍的优先级在基因信息中的位置越来越重,甚至超过了个体生存的重要性。

  相比于让单个生命体存活,基因变得越来越倾向于让种群得到延续。

  正因为如此,雄性螳螂、蜘蛛宁愿冒着被雌性吃掉的危险,也要选择交配。

  类似鳟鱼这种有回游习性的鱼类,明知交配完成之后马上就会死去,也要跋山涉水回到繁殖地,这些都是繁殖优先级高于个体生存的表现。

  简而言之,基因在定义个体的行为,让他们去为了种群的繁衍进行自我牺牲。

  雌螳螂吃掉雄性确保营养,才能够保证下一代的繁衍。

  鳟鱼繁衍之后大面积死去,则是在食物有限的情况下,为后代腾出生存空间。

  而这一切就是非常典型的垃圾桶理论,因为老了对种群没有价值了。

  所以基因就将这样的老旧个体像垃圾一样丢弃,来利好整个生物族群。

  这对于生存繁衍而言属于最优解,但对于个体而言实在是太残酷了。

  尤其是对于人类而言,繁衍与生存之间的矛盾正变得越来越剧烈。

  因为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已经没有外部危机,个体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延续,而不是繁衍后代然后将自己给抛弃掉。

  然而,经过亿万年的衍化,基因已经发展成利好族群,而牺牲个体的模式了。

  在这种利他基因的主持下,个体极限已经被锁死了。

  只要到达设定的极限值,基因就会指挥身体消极怠工,让个体衰老死去给后来者腾地方。

  而亿万年的衍化早已根深蒂固,想要扭转基因的这种重种群繁衍,而轻

  请收藏:https://m.ido24.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