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一四章 宣府_大官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些话,他是永远不会说的,明白的就明白了,不明白就永远不明白,皇帝没有义务也没有兴趣,向朱瞻基之外的任何人解释。“先不说阿鲁台了,那个老货已经被朕和马哈木轮流打残了,朕这次亲征,目的是一举解决马哈木”朱棣的声音铿锵有力,显出皇帝强大的自信,这种自信也渲染给殿中群臣,只听他冷笑道:“从永乐八年,这厮摘了桃子起,朕就一直对他纵容忍让……说实在的,朕对自己儿子,都没像对他这么好过”

  听了这话,朱高煦和朱高燧兄弟俩那个泪啊,父皇我们是亲生的么……

  但朱棣的重点不是他俩,便听皇帝接着道:“朕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让马哈木膨胀到极点,我大明是没有这个机会的”

  众将恍然大悟,是的,不管蒙古人破落到什么程度,有一点是汉人永远比不上的――他们是马背上的民族,逃跑开了明军是追不上的。比如斡难河之战,其实明军杀敌不到两千,蒙古人就撒丫子逃跑了,明军追得尿血也没追上,只好收兵,若非让马哈木捡了桃子,他们很快会再次聚集起来,短时间就能恢复元气。

  所以将领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啥时候鞑子能和我们堂堂正正战一场,不要老跟耗子似的东躲西藏?

  朱棣也是这样想的,这位当世第一名将,比别人强的地方就在于,他不仅能想到,还能做到……将近四年的骄兵之计,已经让马哈木开始幻想成为全蒙古的大汗了。

  “心里有了这份念头,他就会跑得没那么机灵”大明皇帝立在御阶之上,散发着天地独尊的气势,他才是这个时代唯一的主角,马哈木在他眼里,不过一插标卖首的莽夫尔

  “皇上算无遗策,此次出兵定将劝谏丑虏,为我华夏永绝边患”胡广忙大唱赞歌道。

  这句马屁有点失水准,朱棣没理会,他的目光回到地图,沉声道:“朕亲统三军与马哈木会猎漠北,战场谋划我不担心,最担心的是粮草”根据阿鲁台提供的情报,马哈木现在所处的忽兰忽失温,距离北京有两千两百里之遥,若是敌军还要后撤,征程长达三千里都有可能。此等情形下,最可怕的不是战场上的敌人,而是灾难性的后勤补给。

  朱棣亲征是要取胜,不是要送命的,只要粮道不断,军事上即使小有失利也无碍大局。但一旦补给不畅,全军缺粮,他这个大明皇帝,连同几十万大军,都要永远留在大漠深处。

  众将军都望向伴驾亲征的户部尚书夏元吉,夏尚书缓缓禀报道:“宣大城中已经囤积了足够大军和民夫支用五个月的粮草,今年淮河以北夏粮也不往南京解了,径直尽数解往宣府,先济着恭迎大军,这样前粮未尽而后粮至,应该可以保证供应了。”

  “很好”朱

  请收藏:https://m.ido24.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