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收油茶籽后续_古代小平民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成再少,人总要吃饭。要是只靠家里水田出产的稻谷,根本不足以维持一家人一年的嚼用,大家只能寄希望于地里种的红薯、苞米。

  杨大川先把红薯藤给割回来,如今家里牲畜多,红薯藤用来喂猪跟羊都是极好的,一时吃不了也可以切断晒干放着,保不齐什么时候就能用上了呢。杨大川现在瞅着啥都有用,看到路边一块石头都恨不得都搬回家放着。

  地里的红薯照顾的不是很精心,长的也不是很好,多数像是柴火棒一样大小,更小的就是拇指粗细一根,一亩地收获只有七八百斤,比往常少了一半。地里收回来的苞米也纷纷减产,每亩地仅有三四百斤。

  但是,苞米、红薯的收成暂时还是让村里人舒了一口气。在平山村,家家户户都种有几亩地的玉米红薯,紧着点,这几亩地的收成也够一家人一年的吃食了,总不至于再饿死。

  人总是很容易满足的,经过水稻几近绝收的打击,看着地里远逊以往的玉米、红薯,庄户们脸上还是露出了丰收的喜悦。明年,明年自家就多种些苞米,红薯不好吃,吃多了闹心,还是种苞米,也不用再担心家里粮食不够吃。

  杨大川瞧着家里堆得这一圈粮食,有点头疼,种了两三年的粮食除了自家吃的,那是一丁点儿都没卖,再加上他这半年来不断买回来的各种米面杂粮、点心调料,足有数千斤,已经把家里楼上的几个房间全部堆满。

  这也太显眼了,要是以后家里来个人都能看见。楼上藏不住,只能挖洞藏了。老宅那三间屋子一直空着,除了原来的储藏室改成了卫生间,其余的杨大川一直没想好有啥用,家里人少,也住不了那么多。

  想藏粮食,又不想离家太远,杨大川就从他原来睡的那间屋子开始往下挖。每天下了田回来后,晚上一个人偷偷的挖,挖出来的土再趁着晚上运到后山上。以前盖房子还剩有一些青砖,石灰啥的家里也有,挖好的地洞都砌上青砖,抹上石灰防潮加固。

  就这样,一点一点的,连着挖了几个月,杨大川把楼上买回来储存的物品都转移到了自个儿挖的地窖里去。

  今年的田税二十税二,涨了一倍!地里粮食收回来,也到了收税的时候。今年税收的消息传到平山村,引起一片哗然。

  大安朝自打建立,本就不靠田里农税开支,田税收缴的份额已经有上百年没有变过,有新皇继位的年景甚至还不用交税。今年地里收成不好,庄户们原本还指望朝廷体恤,能减免粮税,如今却不增反减!

  杨大川倒是能想出一两分道理,今年大安朝各地粮食欠收,海外商贸又停了,朝廷商税欠收,自然要从农税这边找回来一二,贴补贴补。就是不知这农税是不是每年都要调整,一年比一年高。

  农

  请收藏:https://m.ido24.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