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225章 深海潜水器_工业之动力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十亿八亿美元的估值,而彼时全球排名前三同样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深海工程服务公司市值才只有可怜的二十亿美元,资本对该领域的热情与态度可想而知。

  正是因为这种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资本现状,使得一头撞进深海潜水装备领域的梁土豪显得格外的与众不同。

  除了别有用心的梁远,这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其他投资人,会对海底七研发部门捣鼓的用退役核潜艇做深潜设备中继平台这一技术构想有兴趣。

  能不能买到先不说,就算能买到,退役的核潜艇再不值钱也得要五千万美金起步,如果在加上改造费用整个项目两亿美元能不能打住都在两说。

  这年头有两亿美元投点啥不好,核潜艇大幅提升深海施工效率又是个什么鬼?石油平台三年出油还是一年出油有什么区别么?

  资源就在那里放着,肯定不会长脚跑掉,不论你施工工期几年,资源本身都不增不减,在石油开采的成本中,人力成本可以说是项目成本开支中占比最低的那类。

  如果抛开行业现状与投资效益,只从提升生产力的角度考虑,海底七的核潜艇中继平台计划是个十分优秀的深海平台类装备开发计划。

  人类在装备辅助下的潜水极限是701米,超出这个水深只能靠深潜设备,三大潜水设备中自治型设备多用在探索方向而非施工方向可以忽略不提。

  不论载人的深潜设备(HOV)还是主流的缆控潜水器(ROV),中继平台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甚至可以用决定性这个词汇来强调与形容。

  相对广阔的海洋,深潜设备那点自航能力完全可以看成零,因此携载潜水器的母船是必备的配置。

  不管有人没人,所有的深海潜水设备都受制于空间有限,如果潜水器自身搭载能源则续航有限,如果潜水器采用线缆供能和实时数据传输则严重受制于缆线长度以及母船海况。

  母船在海面上不可避免的受海浪影响产生横摇纵摇上下颠簸,这种幅度如果用缆线长度来衡量,则是瞬间需要十米甚至更多的缆线弹性缓冲,以此来维持缆线的不断裂。

  这个要求看似简单实际工程上实现的难度极高,海浪产生的能量几乎都是瞬间释放,对线缆收放、控制设备以及线缆本身的强度都有着相当变态的要求。

  就算如此,一旦海况超过四级,无论母船采用什么技术几乎都只有回收设备停止作业这一条路可走。

  在水深上千米的深海区,哪怕没台风四级海况只是家常便饭的日常,风和丽日适于施工的晴好天气那才是异端。

  而载人的无线缆潜水器受海况影响就远比有线的小,对于载人无线潜水器来说,只要海况没超过六级不影响本船被母船安全回收,作业时间只取决于自带能源的消耗情况。

  海底七的核动力中继平台计划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痛点而诞生的技术构思。

  核潜艇的普遍工作潜深平均三百米左右,距离海面三百米哪怕海面刮台风也不会影响核潜艇所在水域的平静。

  而平台的长久稳定,无论对载人的HOV还是拖着尾巴的ROV都是同样的至关重要。

  工业之动力帝国章节列表

  请收藏:https://m.ido24.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