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十二章 藤条与讨水_大明漕运专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肩似乎在微微抖动。但她这套动作,又虔诚的紧,此时房内,不知因何未有一个下人。但陈圭被这种肃穆的气氛感染,一时竟是不敢动弹。

  老太君上完香,还未转过身来,就沉声说道:“陈圭,你跪下。”

  陈圭知道这次事情惹的不算小,不单带着姐妹们,瞒着老太君出去,还打了刘瑾的干孙子,确实是他冲动在前,给老太太跪下,他也没什么觉得不对的。

  他低头跪下,自然就未看见老人脸上未干的水迹。

  “陈圭,你知道自己错在何处么?”

  陈圭低着头:“孙儿不该瞒着祖母带着姐妹们出去,也不该一时冲动打了人。”他将头埋的低低,背却挺直。有些事情,不是知道后果,知道不可为,就能不做的。

  这答案,不知老太君满意可否,陈圭久久未听到答复,忍不住稍稍抬起头,就见老人,举着高高藤条,试着要落下几次,又生生停留在半空。

  让他震惊的,不是祖母动了家法,而是老人脸上,纵横交错的泪迹!

  老太君见他抬头,颤抖着声音追问:“再说一次,你错在哪里!”

  陈圭低下了头,始终未回答。老太君的藤条也没有落下。

  最终也只是抱着他大哭一场。

  为着的,不过是,他是那没见面的“父亲”的唯一骨血。最是怜,白发哭黑发罢了。

  陈圭将事情原原本本说给老太君听,祖母不过是略微思索一会儿,叫陈圭立刻写信给他二叔,将事情,任何细节都不能漏,写好速速送到俞先生那里,自有八百里加急送出去。不过天余时间,就能到的淮安。

  老太君风里来雨里去多年,连陈圭都看出了事情的不对劲,她又怎么会看不出。浙江市舶司通使李成玉到了高邮,居然陈家还未接到消息,或者说是俞先生并未通知这个消息。老太君对陈圭说的是送至俞先生那里,其实她还打算,自己再派人送一份。

  陈圭离了祖母院子,回到书房摊开信纸,正磨好墨,院里的小厮说有人在门口指着名要见陈家二少爷,偏偏又不说他是谁。

  等到陈圭出门一见,站在老槐树下那人,不是那日论酒说漕运的蓑衣客是谁!

  陈圭其实已经隐隐猜到他是谁。再见面,不免就有些放不开。

  那蓑衣客,实是走着旱路,一路跟来。如不是陈圭有些对了他胃口,他有要事在身,偏又会牵扯到陈家,他才懒得来见这一面。

  他见那个小书童,一直跟着,笑道:“陈公子,某这一路驰来,实是有些口干,讨碗水喝如何?”

  陈圭不是没有眼色的人,两句话就支开了青松。

  等到青松寻来了茶,蓑衣客果真“咕咚”一阵,直将一碗喝完,才将茶碗递给了青松。

  等到青松回去搁碗,蓑衣客抹了一把嘴,“既喝了你家茶水,少不得要漏两句天机。”

  陈圭此时已经隐然猜到了他是谁,对他说的话自然格外看中。蓑衣客笑道:“都听高邮人说你自幼聪慧,大抵也猜到了某是谁。”也不是他练就的什么神功,说到此处,面色一沉,居然收发自如。

  “某也不说假话,此次事情,必会牵着你陈家,为着阖府周全,还是早做打算的好。”他不过也是内相跟前得用的,比不过宫内的那人势大,为着个赏识的陈家二少爷,明着和那人做对,显然是得不偿失的。他不过将天机泻出,若能让陈家早做安排,自然也就算帮陈圭了。

  陈圭自穿越,空有先知先觉的优势,但被困居在这小小高邮,对外界之事情,实在是两眼抓瞎。

  此时遇着个能解惑的人,且明明知道,事情牵连着整个陈府,又怎会轻易放过。

  他对着蓑衣客人一拜,言辞恳切:“还请张大人说的详细些。”

  蓑衣客盯了他半晌,莫名叹了口气。

  请收藏:https://m.ido24.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