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7章 效率太低_大秦五百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质量这两个词的确精辟,佩服我王能发明出如此精辟之词。

  大王又发明了词汇,尉羽没有太惊讶,他已经从老爹的口中,知道大王发明出来的许多词汇。

  比如“河套”、“椅子”、“电灯泡”之类词汇,他都已经知道了。

  其中某些词汇,已正式在公文中使用。

  尉羽道:“大王,一个工匠一日制作二十支箭,效率已经不低了。”

  子婴反驳道:“一日劳作六个时辰,才制作二十支?还不低?”

  被大王当面批评,尉羽和大工师都郁闷着。

  两人均觉得,大王也太苛刻了!别看大王客客气气的,要求却如此苛刻。

  随后,子婴在行走于作坊中,生产时发出的声音不绝于耳,每个工匠都在忙碌着。

  子婴仔细观察这时期的箭是如何制作出来。

  工匠们见到大王后,都恭敬行礼。

  子婴面对工匠们,做出一副慈祥和蔼的样子,让工匠们继续工作。

  箭支制作,难度最大的是箭头,要打造成三棱形,每个箭头大小、形状必须一致,三条刃都必须足够锋利。

  虽然这时候已有炼铁技术,制作金属兵器主要还是用青铜,箭头用铜来制作。

  在作坊内,有许多炼制青铜的熔炼炉,有制作箭头专门的模具,通过模具铸成箭头形状,工匠还需将三棱箭头手工打磨得足够锋利。

  铸造和打磨,就要消耗不少时间。

  箭支的箭杆,是在外面砍伐树木,有专人制作后,再送到作坊内。

  用于箭尾的羽毛,同样有人加工好再送到作坊。

  作坊内的工匠,要制作出箭支成品,还需有四道工序。

  分别是铸造箭头、打磨箭头、将箭头植于箭杆,将羽毛固定在箭尾。

  四道工序都由一个工匠完成。

  由于箭支比较小,不能像刀、剑、戟之类兵器,可以在兵器刻上刻字,每个工匠制作的箭支成品,都专门分开放,监督质量的小工师,会一直在作坊内巡视,严格检查每个工匠制作的箭支是否符合质量标准。

  小工师的岗位职责,相当于现代工厂的质检员。

  如果不符合标准,工匠必须重新做,如果重做的比例高了,工匠要受到惩罚。

  如果有质量不达标的兵器未被及时发现而流出送到军中,工师要受到惩罚。

  统一化、标准化生产做到了,只是效率实在不敢恭维。

  秦国兵器作坊的工匠们,一般属于终身制,一生都在作坊中劳作,平常一天工作十二小时,工作五天可休息一天。

  对整个作坊视察一遍后,子婴来到一间屋子,相当于后世的厂长办公室。

  屋内有书架,书架上有不少竹简,或是技术资料,又或是档案公文。

  子婴对尉羽、钟卫道:“这样的工作效率,的确是太低!”

  两人郁闷得要死,但又不好跟大王顶嘴。

  钟卫只好说:“大王,微臣会让工匠们做得快些,又或每日劳作得久些,如若还不够,恳请多调派工匠。”

  他还以为大王嫌弃一天生产的箭支太少。

  子婴做出“no”的手势,说道:“非也,效率一词,寡人已经跟你们说过,在相同时间内,同样工匠数量,制作出更多的箭,才算是提高效率。”

  两人不是傻子,大王的意思他们当然能听懂,两人更为郁闷,这里制作箭支的工匠,已经是大秦最好的了,手法十分熟练,还怎么再提高效率?

  看着两人郁闷无奈的样子,子婴道:“寡人有办法?”

  “是何办法?”

  两人齐齐问道,均有喜色。

  ————————

  推荐一本即将完本的精品书《葬元》,写得很好推荐去

  。中文阅读网

  请收藏:https://m.ido24.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