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864章 不着急_抗战之红色警戒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万或者150万对250万,这样的差距已经不是靠精锐能轻易获得整体优势的了。

  当数量达到了一定程度后,就开始引起质变了。

  况且经过了战火洗礼,生死淘汰后剩下的苏俄军队也已经不是当初那支凭着一时脑热,只会喊着口号冲锋的炮灰军队了。大量的苏俄百战老兵已经支撑起了苏军的强大。

  苏俄人也汲取了上一次斯大林格勒的教训,那一场大战,虽然苏俄也投人了190万人,但在狭窄的斯大林格勒地区,反而不如精锐的德军更适合。一批批的投人反而弄成了添油战术,最终导致了整个战局的失利。而这一次,苏俄人在漫长的三干多公里的战线上同时爆发出了250万军队的威力,打得德军顾头不顾尾。

  这么庞大的计划,要说德国人毫无察觉也不现实。只是盟军在西线的一系列行动也牵扯了他们的不少精力。

  到处起烽烟,让德国人真的有些手忙脚乱。

  不过,德军不愧是有钢铁精神的队伍,在如此局势下,依旧守住了盟军的第一波进攻。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止德国人手不足的问题开始突显,另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

  德军的后勤无法同时供应那么漫长的补给线。

  之前,德国人即使两线同时作战,在进行一些大规模战役的时候,都是尽量错开时间,让后勤部队有所倾斜。

  但这一次是英美苏首次联合的大规模行动,即使在前世都是罕见的。只有遭遇连连打击的苏俄人首先妥协后,才有了这一次的集体行动。

  一起向德国人发难也就意味着德国人避无可避,两边都是重点。

  即使在东线,苏俄三条战线一起进攻,也不存在佯攻,主次之分。

  经历了一个冬天的消耗和后勤补给线的困扰,在东线的德国物资储备存货也不多了。

  处处告急下,一直不算多么强壮的德国后勤即使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了。

  缺油少弹下,即使钢铁打造的军队也只能歇菜。

  高尔基城一线的德军阵线本来就因为拖长了补给线,而有些力衰,此时在苏军的猛烈反扑下,首先出现了动摇。

  “再投人50万军队!”朱可夫毫不犹豫的把后方补充上来的30万预备役投到了这个防线。

  250万大军只是开始,除了防备华夏的170万军队和高加索地区的50万军队外,军队规模已经扩充到了800多万的苏军,这一次在后方还准备了150万的预备役,随时来支援补充。

  国家征兵令还是汇集新兵,只要英美的援助到位,他们很快又能凑齐一百万军队投人前线。

  500万,斯大林已经把他手中掌握的大部分军队孤注一掷的投人了进来。

  有准备的总是比没准备的抓住机会的青睐。

  5月15曰,苏军很快打破了高尔基

  请收藏:https://m.ido24.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