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9_簪缨问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口?就算东汉治平年间,也要超出这个数字五倍才是。

  而现在呢?经历了兵祸、天灾和大规模的逃荒,上党郡剩下的人口有没有一万户都存疑了。所以他才会说,安置这些人口不成问题。但是有地,却不一定养得活人。不论是种粮还是口粮,都是极大的短板。亏得他跟司马腾打报告,说今年数次兵祸,又有流民过境,截流了部分秋税。否则连现在这些人,恐怕都养活不起。

  没粮,自然要想法子弄粮。可惜如今这世道,各地都是粮荒。去岁洛阳乱了整整一年,张方拐走天子时,又把洛阳皇宫犁了一遍。别说产粮,明年司州之下能不闹灾就算好的了。而司州缺粮,供应给并州的粮道就没指望了。就算有粮,运都未必能运回来。加之匈奴闹的这么凶,商道也几乎断绝。想要粮食,还真只有自己乖乖去种一途。

  “各县的积年老农也要尽快招来郡府,还有精通水利之人。今冬务必要整理出一套适宜的春耕方案。”梁峰道。

  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招募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农,以他们的经验为参考,综合农书所言,整理出一套合理的耕种办法。这做法之前在梁府也尝试过,取得的效果相当不错。但是各县有各县的地理环境,还要仔细研究过再说。如果有可能,最好把这些农学成果记载下来,就如后世赫赫有名的《齐民要术》一样,编纂成册。像是《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之类农书,都是汉代著作了,还是要更新换代才行。

  段钦颔首:“农人已经上路了,再过几日当能抵达潞城。还有书馆的告贴也张贴了出去,崔主记说,再过十日,书馆当能开放。”

  这书馆,也是梁峰最近想到的。还是葛洪无心一句,让他留意起了藏书问题。像葛洪这样身家平平的学子,是没有可能用纸的。若是有心仪的书想收藏,只能用竹简去抄。葛洪现今虽然只二十一岁,但是写成的文字,也有十数万。从南方一路跋涉到北方,光是书简就丢损了不少。如今构思新作《抱朴子》时,他也屡屡叹息,若是早些时候遇到梁府君就好了。

  这也让梁峰想到了另一个问题。乱世之中,最容易损毁的,可能就是书简了。逃命时除了那些爱书成痴的,能有多少带着厚重的书简出行?还不是取好带的金银财帛。但是若把竹简换成纸书,能够携带的数量就多出几倍,知识流传自然不容易中断。更何况抄书也需要人手,若是成立书馆,是否也能招揽更多储备人才呢?

  当他把这想法说与段钦和崔稷后,两人立刻上了心。没人比他们更了解书籍对于那些寒门子弟的诱惑力和重要性。于是经过一番斟酌,崇文馆另设书馆,专门存放纸书。只要字迹上佳的学子,都可以进馆抄书。每抄五

  请收藏:https://m.ido24.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