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7章 科举改革的先兆_大明:我的姐夫叫朱标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东宫之中,基层的属官将大明的地图给朱标呈送了上来。

  每从东宫告老的属官中找到一名德高望重,还健康存活于世的大儒,朱标就将他乡里所在在地图上标示出来。

  除去应天,大明目前有十三省。

  再加上个作为龙兴之地的凤阳陪都,朱标自然是希望能够找出十四名德高望重的大儒来。

  只可惜翻遍了东宫官员的籍册。

  朱标也没找到几个来自北方的大儒。

  其余要么已经故去,要么就是名气不足。

  真正够格的,一名在蜀地,一名在洛阳,根本不足以辐射北方。

  而南方之地,一省三五名大儒都绰绰有余。

  这可把朱标的计划打了个稀碎。

  看着这悬殊的差距,朱标都不禁感叹:“北地学风不盛,更无出名的大儒,这可如何是好?”

  常升凑近一瞧,随手在北地划了一道弧线。

  “自宋时以来,天下一贯是北乱南稳,北方学风不如南方昌盛也属正常。”

  “但,大儒不够。”

  “姐夫干嘛不找自己三个兄弟凑一凑呢?”

  朱标看着常升划过的西安,太原和北平,顿时反应过来,这不正是他三个弟弟,秦王、晋王和燕王的封地吗?

  他们虽在北地。

  但封地之内的治安肯定比其他地方要好。

  再加之有朝廷的背书,招揽人才的效果说不定还要胜过大儒。

  “况且依我之见。”

  “除了宋师,只怕没几个大儒能推举出朝廷可用之才。”

  “毕竟在他们眼中。”

  “才俊就该如他们这样,熟读经史子集,品行端正。”

  “但放到朝廷,他们的作用,只怕还不如之前的东宫官属呢。”

  听到常升对这些大儒的评价,朱标一时也不知该怎么回。

  说他非议大儒?

  但事实不是已经摆在眼前了吗?

  东宫的这些“年轻才俊”,大半可都是这些告老的大儒推举进来的。

  “那该怎么办?”

  “倘若这些被举荐的人才千里迢迢赶到应天府,大半再被吏部甄选拒回。”

  “不仅有损这些大儒的名声。”

  “此后朝廷再想招募人才,恐怕也只能等到科举重开之日了。”

  常升不假思索的回到。

  “科考科考,当然得考了。”

  “不仅可以避免这些大儒凭自己喜好甄别人选,减少吏部的工作,更能顺带宣扬朝廷对于人才的重视,还能借着考题的设置,倡导朝廷所需的实用之风,为日后的科举早日储备人才。”

  朱标有些不安道:“这样不太好吧。”

  “如果剥夺了这些大儒甄选的权力,只怕没几个大儒愿意出面替朝廷操持此事了。”

  常升一件恨铁不成钢的看向朱标。

  “姐夫你又忘了读书人的劣根了?”

  “甭管他们是普通士子或是大儒,他们的渴求有何分别吗?”

  “不还是功名利禄吗?”

  朱标轻轻的叩了叩自己的脑门,面露歉意。

  “

  请收藏:https://m.ido24.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