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66章 天眼一号_从手搓CPU开始横扫宇宙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经过了之前那数次重大升级,具备足够的信心面对这个难题。

  通常来说,普通文明不会具备这种机会。因为内外部的环境都不允许。

  当初用于探测此次引力波辐射事件的LIGO探测器,因为此次引力波而观测到了不足一颗质子直径万分之一的长度变化,由此确认了此次引力波的存在。

  而,人类还有探测精度更高的引力波探测手段,脉冲星计时阵列探测器。

  由此,韩阳便找到了完成引力子量子化的最终手段:通过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探测,找到原初引力波所造成的影响,并将它分离出来。

  由此,人类便达成了将引力波探测器的臂长,升级到数百乃至于数千光年的地步。

  在这过程之中,韩阳首先确认了建造这种探测设备所需要的外部环境。

  但被早期人类探测到的引力波,能量极高,频率极高,波长极短,通常都是一些黑洞合并、黑洞吞噬中子星、中子星碰撞一类激烈的物理过程。

  原初引力波如果存在的话,那就必然已经成为了宇宙背景辐射的一部分。

  简单计算的话,这颗合并后的大黑洞,质量应为合并之前两颗小黑洞的质量之和,也即65倍太阳质量。

  从最初的臂长4公里,到后来的臂长数千万公里,再到此刻的臂长数千光年,人类在引力波探测方面的能力实现了极为巨大的飞跃,探测精度提升了何止千百倍。

  当然,仅仅只是理论上而已。将理论化作实际,真正将这种探测设备造出来,仍旧是极为困难的事情。

  这数万座超算中心一同全功率运转,开始计算韩阳与人类科学界所提交的一道又一道复杂的计算题目,其释放出来的热量,甚至于令这颗矮行星的表面直接从零下260多摄氏度,增温到了零上两三度的水平,将星球表面的各种固态气体,干冰、甲烷、固态氢氧等都融化了,直接让这颗矮行星具备了一层薄薄的大气。

  现阶段的人类,已经在星系之中建造了间隔数千万公里的激光基地。

  要探测原初引力波,需要另辟蹊径,需要全新的探测方法。

  但……很遗憾,就算探测精度提升了如此之多,面对原初引力波这种波长达到了可观测宇宙直径量级的怪物,都无能为力。

  这种环境,与需要极低背景辐射的中微子探测器又不相同。中微子探测器可以建造在极深的地下,屏蔽几乎一切外来辐射。但此刻这种探测设备,建造在地下的话,便连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都屏蔽了,那还探测个什么啊。

  面对这种引力波,已经发展到三级文明巅峰,已经拥有众多引力波探测手段的人类,硬要去探测也是做不到的。

  当然,这个过程仅仅依靠韩阳自己的算力也还是不行的。这并不是韩阳自己算不出来,而是太过浪费。

  请收藏:https://m.ido24.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