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百四十七章,于右任其人_远去的风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号髯翁、太平老人,曾用名刘学裕、原春雨等,笔名右任、骚心、大风、半哭半笑楼主、关西余子等,被尊称为“右老”[。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斗口于村,中国近现代教育家、书法家、诗人。

  于右任早年就读于三原宏道书院、泾阳味经书院、西安关中书院,被陕西学政目为“西北奇才”,后中举人。1904年因刊印《半哭半笑楼诗草》被清廷通缉。旋赴上海,入震旦学院师从马相伯。1906年赴日本考察报业,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等报,宣传反清革命。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次年流亡日本。1918年返陕西,任靖国军总司令,与军阀苦斗四年。1922年参与创办上海大学。1924年当选为国民党一届中执委。1926年赴苏联动员冯玉祥回国重建国民军,同年参与五原誓师,任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

  民国十一年(1922年),靖国军内部发生分化,胡景翼等人接受北洋系冯玉祥改编,于右任与部下杨虎城仍举靖国军旗帜支撑西北危局。因势薄力单,加之陕西连年灾荒,部队供给困难,他在5月31日决定将部队人员遣散。随后即与王陆一等经甘肃南走四川重庆,然后顺流东下上海。随后向孙中山汇报了陕西靖国军的成败始末。

  于右任根据自己和孙中山遭受挫折的深痛教训,很想投身教育界,培养一批有益于国家的人才。恰在这时,东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学生驱逐不称职的原任校长,请于右任出任校长。于右任接受所请,建议改校名为上海大学。10月23日,上海大学召开成立会,于右任到校就职。为办好上海大学,于右任与中国共产党人通力合作,邓中夏任总务长,瞿秋白任社会学系主任,蔡和森、恽代英、萧楚女、张太雷、沈雁冰等任教员,使上海大学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内很有影响的大学。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伺机进行fan*反苏活动,企图推翻“一大宣言”。于右任旗帜鲜明、坚决反对右派分裂活动,支持在红党协助下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1月召开华夏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二大宣言”,重申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和三大政策,于右任及李大钊、谭平山、吴玉章、统帅等一大批国民党左派及红党人讨论制定了制裁右派分裂,北伐统一全国的决议,沉重打击了国党右派的气焰。6月,中共北方局书记李大钊请于右任赴苏联敦促冯玉祥回国,重整旧部,响应粤省国民政府领导的北伐,解除河南军阀刘镇华部对西安的重兵围困。于右任欣然同意,7月抵达莫

  请收藏:https://m.ido24.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