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三二章 一场观摩课_怒海覆清1852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鼓浪屿的洋房都是英国人建造的,距离码头比较近。

  租界被收回来之后,这里一部分被划为闽华公司的办公地,一部分被划为同文馆的校舍。

  而在现在,这里建筑在瞬间就成了舰炮射击下的牺牲品。

  好在建筑里面的人已经提前转移,就连家具都搬的一个不剩。

  英国远征舰队的行程一直都在护卫军的监视之下。

  而且华族一向有一个习惯就是做好紧急预案。

  在一公里外的一座小山包上,袁源带着同文馆的学生站在桥头,这里暂时是安全的,他们眼睁睁地看着土石横飞的码头区域。

  炮台上的守军在奋力反击,但是双方的实力相差悬殊。

  英军可以一边火力压制炮台,一边对港口的商业区进行轰炸。

  董良得感谢满清几百年的海禁政策,大部分的城池都不在海边的位置。

  像是厦门这样的城市,都是后来才发展起来的。

  事实上,厦门的主城区也不在海边,英国人的舰炮根本就够不着。

  “你们都看到了吗?这就是元首经常讲的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洋人的道理都在他们舰炮的射程范围之内。”袁源对身边的学生们说道。

  这些同文馆的学生年纪并不小,很多都是半道出家,该学洋文,有些以前就是通译。他们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

  这些人在同文馆除了学习外语、翻译,还学习政治和外交。满清没有专门的外交人才,原本理藩院的那套对外交往模式早就已经过时。

  此时的世界已经形成了一套简单的外交规则。当然了,这套规则是那些洋人列强制定的,实质上是为他们服务的。

  比如说条约中常见的最惠国待遇。大家都知道这是片面的最惠国待遇。

  同文馆的学生只有一两百人,这些人站在袁源的身后,看着远处海湾中那高耸的战舰桅杆,还有战舰上冒出的一束束黑烟。

  曾几何时,华夏的敌人只有来自北方的草原民族。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世界变了,敌人乘坐大船从海上而来。

  东南沿海成为了抵抗外敌入侵的最前线。广州、福建取代了原本北方三边的地位。

  “记住,你们的嘴巴就是武器,除非我们有一天强大到足以碾压整个世界,否则华族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以后你们要走出去,帮助华族争取到更多的朋友,要用你们的嘴巴去抨击华族的敌人,用你们的头脑去纵横捭阖。

  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土地上就有了苏秦、张仪这样的人物,那时候这些洋人列强还过着野人一般的生活。”

  “不要怕,不要妄自菲薄,心中有一团火,那就去将敌人给点燃。”

  袁源早已经不是当初那个胆小的通译,他这一年来翻译了大量的书籍,也认真研究了西方关于外交的著作。因为董良给同文馆的任务不

  请收藏:https://m.ido24.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