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50章 欺软怕硬_重生年代好年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看打靶,送他子弹壳。

  孩子自己表达出诉求,姜馨玉一般不会拒绝他,和在院里坐着的耿如慧说了一声,进屋麻利的收拾了他的东西,提着书包出来。

  王素梅乐得清闲两天,干脆让他现在就抱走。

  陈进华本来还想在这蹭一顿饭,奈何俩人都没给他机会,又见院里确实有客人,才不甘不愿的走人。

  把耿如慧晾在院里好一会儿了,姜馨玉赶忙给她倒热水泡茶。

  “如慧姐,教育基金会的事你在妇联那应该了解的差不多了,现在过来还想了解些什么?”

  之前姜馨玉说了不接受采访,耿如慧知道她的态度,却还是说道:“我想知道那笔美金的来源,你刚才说陈奕一共捐了六十万美金,他是怎么获得这么多钱的?”

  这个问题姜馨玉能回答,陈奕告诉了她具体情况,但她不想说,说出来后写到报纸上,别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把技术卖了也不上交”?

  “如慧姐,这我不太清楚,不过我丈夫捐款的时候对学校交代过这笔资金的来源,上头的部门应该都知道,你问我还真问错了人。”

  耿如慧有点失望,“那好吧,那你们怎么会想到给农村女孩捐款上学,还有,另外那五十万捐在哪里?为什么资金分配会是这样?”

  一时之间姜馨玉看着她有些沉默。

  她刚才和黎彩霞闹的时候说了自己不接受采访,为什么耿如慧跟选择性失忆了一样。

  看到她通透的眼神,耿如慧攥着笔脸热了热,解释道:“馨玉,我和黎访事的关注点不一样,我没有觉得你们用自己的钱提高生活品质有错,我写的稿子会给你过目,你要是觉得不符合事实,我不会交给主编的。”

  改革开放后,报社也受到了影响。此前报纸发行全靠邮局,渠道单一,定价统一,定额定量,报社发展稳定,营收稳定,但现在不同了,街头出现了零售的报刊点和流动小贩,这些都是增加收益的来源,报社本来看不起小摊小贩的销量,但不过短短三个月报社就发现了这种好处。

  邮局收费较高,回款较慢,投送质量也令许多读者不满意,现在她们报社也在寻求新的突破,喊出了“走向市场”的口号。

  优化内容,写出大众更爱看的内容,市场上她们的报纸才会更加受欢迎。

  说白了,耿如慧所在的报社如今也在寻求变革,并且寻求变革的报社不止她们一家。

  姜馨玉不了解报社的现状,但碍于刚才和黎彩霞对峙时她帮了她一回,且在刘凤喜的事情上能看出耿如慧是个善良品性不错的人,她还是说道:“国强则民强,有国才有家。我丈夫给华清捐款五十万美金,其中二十万是科研经费,十万用于学校设备添置,二十万创立了奖学金。他出国留学后最深的感触是国外对科技的重视…”

  耿如慧进入了工作模式,认真问道:“所以陈奕认为科技和人才可以强国?”

  姜馨玉觉得没毛病就点了头。

  此时还没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概念,但事实证明这条路绝对没错。

  耿如慧态度认真,姜馨玉被迫也认真的接受了一回采访。

  请收藏:https://m.ido24.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