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09章 佛道之争_从牧野之战开始的千年世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09章佛道之争

  日落月又升,斗转星又移。

  转眼间,到达了第三日,第二场辩论正式开始,同一个地点,同一位挑战者,只是迎战者变了。

  由张常守变为了与法兰差不多大的宋真显。

  宋真显,张真元的师兄,但是不是同一个师父。宋真显原是济阴郡人,原名宋显,是济阴郡宋氏子弟,自幼喜道法,常常翻阅家中为数不多的道家典籍。

  及冠以后,经过举孝廉担任了朝廷秩二百石的太常属官,待招。负责协助太常府太史令观察天象。

  跟着当世的天象学者,也就是时任治历的邓廷观察四时气候,五行轮转。

  这段经历为他之后的学道生涯打下了极其坚厚的的基础。

  等到三十岁时,宋显学着张良,辞去了朝廷官职,前往太行山寻道。

  他起初并没有直接拜入天师府,而是在拜了太行山中一座偏僻道观隐仙观的观主封静和为师,他在周围三座道观的观主见证下,将名讳录入道册,并被封静和赐道号真显。

  成功拜师后,封静和给他留下了三本完善的道经,然后就拿着他的名录,前往天师府录名去了。整座道观,就剩下了他与二三个道童,不过三四人。

  隐仙观是宋真显师父封静和自己出资,委托山下的小村庄的村民所建造,不大,就只有一个供奉神灵的大堂和三座可供居住的房间而已。

  随后的几年,他随着师父不断地学习着道经,而由于宋真显学习速度太过于快速,封静和不得不每隔一年就要回天师府为他换取道经。

  因为在天师府的规定中,为了保证道经的传承准确,每座道观,只得保持不超过三十部天师府的道经在道观内,若需要更换,可以用所抄录的道经前往天师府更换。

  但是这种规定本就靠自觉,也没有人一个个的去巡查这些道观的数量,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违背,毕竟能够成为天师府高功的人,极少有不良居心的。而且这也算修行的一种,就看自己有没有自我把持的能力了。

  等到宋真显四十多岁,他的师父不堪路途之扰,直接打发他上山接受天师度。而对道法有天赋的他,很顺利的就通过了天师度。

  原本想回去跟着师父就在小道观里修行后半生算了,但是他师傅来信,说自己又收了一个徒弟,没精力教他,让他自己留在天师府深造,千万别回来,老道还想多活几年。

  因此宋真显就以天师府高功的身份,留在了天师府,渐渐地,在他天赋和努力的加持下,其道法天才,道子,道痴的名号就此传遍天师府,成为了天师府少有的精通大部分道经、道法的高功。

  据说他还经常去向藏经阁阁老何玄寿请教,得到了何玄寿的认同,而何玄寿多次也传出有意在羽化之后,将藏经阁阁老的位子留给他。

  天师府,晨

  请收藏:https://m.ido24.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