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三十八章:平策_犁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那就是关东诸军真的是相互牵绊,在函谷关下,每日饮酒作乐,没有人言战,就有人说时机不成熟。总之,关东军力虽大,但却拧不到一块,反而相互牵绊。

  于是,才有了杨彪这次的策书。

  在分析完敌我之后,杨彪还给了朝庭诸公对策。

  分别为:

  “结外援、调外兵、固城砦。”

  首先是结外援。

  杨彪的意思是让关西朝庭捐弃前嫌,效远交近攻的策略,对河北一带的黄巾进行招抚,让他们从关东的后方袭扰洛阳方面,争取断了关东军的粮道。

  其中杨彪还特别指出了邺城的泰山贼。他说泰山贼诚为天下大贼,但现在不妨用之,以其兵锐,一旦南下大河,关东军不足为虑。

  当然,杨彪也考虑到真的招抚泰山贼很难,但还是请朝庭公卿们考虑到这一股力量。

  然后就是杨彪说的第二策,调外兵。

  杨彪建议朝庭调太原、上党兵南下大河,再让护匈奴中郎将引匈奴兵一并共同打开南下通道。甚至有可能的话,还可以招徕草原上的杂胡、鲜卑,总之就是有什么外兵就用什么外兵。

  这里的杨彪完全不避讳他嘴里的外兵几乎都是胡兵。因为在杨彪等士大夫眼中,用夷兵一直就是大汉的传统。

  无他,就是胡人便宜好用。他们不仅善弓马,只稍加以汉法甲械武装一下,就是善战之师,而且还不怎么费钱,只要给这些部落能越冬的草场,这些胡兵就是源源不断。

  所以,用夷兵就是省中国之力,而平定四方。双赢!

  于是,从高祖时用楼烦兵,板楯蛮,到光武用乌桓突骑,汉室用夷兵之事举不胜举。

  而现在,杨彪建议用的南匈奴兵就是如此,是汉室的传统雇佣兵了。

  但大规模调动北疆兵马南下,有没有问题呢?有!

  那就是会造成北疆空虚的情况,尤其是杨彪还建议借鲜卑兵,这不更是让鲜卑内窥中国虚实了吗?

  但这在杨彪眼里只是肌肤之坏。

  他在策书中有这么一句话:

  “中国与边境,犹支体与腹心也。夫肌肤寒于外,腹心疾于内。肌肤寒只是小疾,腹心痛则是大患。所以,攘外必先安内。”

  在杨彪看来,鲜卑问题先放放,他们在檀石槐死后,再次分裂,已经不足为虑。反而是东面的叛贼却是要命的。

  然后,杨彪就讲了他的第三策,固城砦。

  其中杨彪特意指出整个关陇防线,要点只有两处。一个就是函谷关、一个就蒲津。

  杨彪说只要补给足够,他有信心在函谷关将关东军挡住。但他担心河东这一面,河东太守董卓其心难测。

  用杨彪的话来说,此人粗勐少文,麾下又多是羌胡兵,不能以常人度之。但董卓所处的位置又特别重要。

  可以这么说,于如今的东西之争中,董卓是左投则左胜,右投则右胜,甚至杨彪还说这人是骑垣两顾,有不能言的心思在。

  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将蒲津的安危放在董卓身上,甚至还要考虑到此人一旦变节,蒲津防线也要能守住。

  所以,杨彪建议重点在蒲津一带设置设置城垒,夹河据守。这样,河西的兵力和粮秣就能源源不断的顺利送到蒲津,将叛军抵御在河东。

  如此一来,要调度如此人力物力,只一个蒲津守就不够了,非得在左冯翊设立一镇行台,给与方面之人。

  这样,东面有他杨彪,北面有左冯翊行台,那整个防线必然固若金汤。

  请收藏:https://m.ido24.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