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3章 新电影和选角_我可不止是导演啊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13章新电影和选角

  与赵格格一战,最终以江培安大获全胜收场。

  至于赵格格的下场是什么,江培安没有去深究。

  他如今在国内也算是有了名气。

  现在的华夏,对于外国名导还是抱着比较尊重的态度。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在这个年代基本上适用于各行各业。

  内地导演大概是这样发展的,八十年代中后期第五代崛起。

  九十年代是他们的巅峰,也是华夏文艺片的巅峰。

  九十年代末以老贾为代表的第六代崛起,00年代是他们的巅峰。

  不过华夏电影断代严重,并未出现想象中的一代更比一代强。

  反而是第六代的整体表现上比较拉胯。

  相对于第五代的务实第六代更为浮躁。

  这跟他们学院派出身有很大的关系。

  起初国内是没有完整的电影教学体系。

  于是各大院校就开始东拼西凑从国外吸取养分。

  最初国内教什么?

  表演教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导演教苏联史诗电影。

  《战舰波将金号》怎么样?

  牛逼啊!堪称影史百大。

  但事实上除了学习电影相关专业的学生,谁能坚持把它看完?

  后来逐渐走出国门和西方开始交流,大家一看:

  哎,欧洲的现代主义艺术电影牛掰啊。

  出国果然有好处,又学到真东西了!

  然后欧洲现实主义在国内各个影视高校大行其道。

  东学学西凑凑,关键大部分的人都还没有领悟到精髓。

  毕竟学习这东西,看个人悟性,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

  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歪了……

  于是第六代导演就这样的环境下形成。

  相较于前面几代,他们更注重个人表达。

  在电影里加入个性元素,风格化的东西。

  这也是艺术,但关键是谁喜欢看?

  随便拉出来一位第六代导演,把他们的作品放在大荧幕上。

  不出四十分钟,困意便席卷上头。

  艺术表达的不彻底,商业性他们又不屑。

  于是不知道谁起了个头,到国外刷奖涨名气。

  方向歪了……

  到了00年代初,形式又变了。

  人们逐渐发现艺术电影好像没有以前吃香了。

  大家都开始看重票房,都喜欢好莱坞那一套了。

  但这个时候,各大高校都忙着表达自我,钻研艺术呢,再去学习好莱坞?

  拍电影就是为了赚钱么?

  俗!

  但不俗的东西吃不饱饭啊!

  于是就有人提出将艺术和商业进行结合。

  我既要票房又要艺术。

  这样的电影有么?有,但不多。

  那还是学习呗,票房学习好莱坞,艺术用来表达自我。

  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就让大家看到了曙光。

  爱情还能这么拍,拍成这样还有那么多人看!

  这样的情况下,国外那些名导就成了大家的学习对象。

  ……

  江培安如今的身份在国内也算是名导……至少商业方面已经

  请收藏:https://m.ido24.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