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六七零章 无双谱_鉴宝秘术txt下载全本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狄仁杰肖像上方书:“昌宗裘,吹箫乘鹤游庭中,莲花乃似郎面红,贵人争相执垂辔。”

  这些人物肖像画法及诗文内容均与金古良的《无双谱》保持一致,略微有些出入,应为民国时期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总之,“无双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广为士大夫阶层和民间人士所喜爱,这件民国粉彩无双谱人物纹方瓶则以瓷器粉彩画的形式,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了这种传统文化,值得今人观赏、品味。

  当然了,东西再好,终究不是清三代的粉彩,所以这价钱自然不怎么高。

  “这个东西是三件里面最便宜的,最多价值五六万人民币,倒也不错了。”

  看完之后,张天元笑着说道。

  “这么说,另外一个瓷器很珍贵了?”

  柳若寒问道。

  “那是自然,要知道,这可是一件西晋越窑青釉瓷盘口壶!

  青釉瓷是在东汉晚期江浙省上虞小仙坛率先成功烧制。

  首开越窑青釉瓷发展之先河。

  三国时期,瓷器的造型和装饰基本上承袭汉代,较多地吸取了陶器、铜器、漆器等的形制和纹饰。

  如壶,壶与汉代陶壶及原始瓷壶相同,盘口较浅,肩部设半环形系耳,下腹内收,小平底。

  有的肩部刻划弦纹、点纹等。

  此时盘口与底部者较小,重心在上部,倾倒食物比较费力,给人一种不稳定的感觉。

  西晋时期,随着制瓷技术的提高,制作更加精巧。

  瓷胎比前期稍厚,为避免由此产生的厚重感,工匠们有意将器物的口沿做薄,盘口壶多浅盘口,盘口加大,粗短颈,最大腹径偏上,底部加大,器型与前相比显得稳重端庄。

  这件西晋越窑青釉瓷盘口壶,目测高20厘米,口径厘米,腹径厘米,底径10厘米。

  浅盘口,口沿较薄,粗短颈、溜肩、球腹、平底,肩部有对称的双系。

  肩部饰斜方格纹,上下为联珠纹,双系上饰叶脉纹。

  胎浅灰,质地坚硬,胎釉结合紧密,通体施釉,釉色呈青绿色。

  盘口壶是现在人的叫法,当时可能不叫壶,而叫瓶。

  1954年洛城西效东汉墓出土一件陶罐,形制与盘口壶相似,其器身上写有‘解注瓶’字样,用途为酒器。

  盘口壶在三国时的盘口和底都较小,肩、腹部大,重心在上,给人一种不稳定的感觉;

  两晋以后盘口加大,颈增高,腹部变长,重心向下,底部扩大,给人一种稳重感,为了提取方便,从双系、双覆系,发展到六系、八系、十二系等。

  如镇江阳彭山砖瓦厂东晋墓出土一件瓯窑青釉八系盘口壶,盘口,口稍外侈,短颈,溜肩,鼓腹,腹下渐收,平底。

  盘口底沿设双系,肩部分设六桥形系,对称均衡,是为穿绳悬提时更加稳定而不晃动所设。

  江浙越窑在东汉烧制的瓷器是由原始瓷演变而来,因此在制作上都与原始瓷颇为相似。

  三国吴时期越窑窑址在上虞县发现三十余处,比东汉时期的瓷窑址增加到四、五倍。

  越窑窑址绝大部分分布在曹娥江中游两岸的山脚下,瓷土和燃料充***通便利,促使越窑瓷器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请收藏:https://m.ido24.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