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612章 金铉返京_家兄朱由校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他的脸色一下子变得有些古怪了起来。

  对于成德的作为,他是充满了不解的,但也知道站在他的立场,他是很无奈的。

  “呜呜——”

  “快到东站了。”

  当火车的汽笛声响起,金铉等人这才意识到自己二人畅聊齐国和大明变化居然已经过去了那么久。

  从清晨到午后,整整三个时辰的时间一晃而过。

  在他们说着快到东站后不久,火车的速度也渐渐慢了下来,汽笛声也开始响的频繁。

  最终,在他们的注视下,四周开始出现了成片的房屋,而不再是干涸的河道和干裂的耕地。

  过了大约五分钟的时间,火车驶进了北京东站,而这里也是眼下大明第二大火车站。

  当火车停稳,金铉他们与许多从事贸易的商人一起下了火车。

  在护卫的拱卫下,金铉忍不住对东站打量了起来。

  汉人在建筑上并不拘泥一种形式,而是根据材料的变化而变化。

  这一点,尤其是在明代工匠中显得特别灵活。

  民间搭建木屋和篱笆是因为就地取材容易,造价便宜,而宫廷建筑也逃不脱这个因素。

  秦汉隋唐几代的屋檐挑出墙壁,把墙壁压在屋檐以下的原因主要是当时的墙壁是版筑夯土结构,不能淋雨也不能独立承重,所以房子靠木框架支撑。

  有的宫殿,还得把屋檐挑出去,给墙壁挡雨。

  但到了明代,砖石技术已经开始普及,也开始走上民间大舞台。

  这个时候砖墙已经开始独立承重,也防雨,自然没有必要被框架和屋顶所限制,所以框架被埋入墙体,结构也由木结构变成了砖木混合结构。

  然后,这个时期的工匠就开始尝试让山墙(房屋两侧)开始高筑,因此形成了后世南方一带的“马面墙”。

  当然,这对于喜欢“纯木”美学的人来说是一种退步,但对于明代百姓来说,他们更喜欢砖木混合结构下的山墙。

  大明工匠的学习能力和改良能力很强,因此当混凝土出现后,工匠们也开始敢于创造以前不敢建筑的建筑。

  高大的宫门,挑高的镂空……

  换而言之就是大明工匠开始以混凝土的方式,开始走入“石制”美学赛道。

  石制美学赛道,那自然以西方的各种教堂、宫殿为最,那种进入其中高大的震撼感也算是西方人玩了两千年石头玩出来的独有美学,毕竟其它地方没有那么多合适的石材。

  但还是绕了回来,只要有了材料,大明的工匠依旧可以做出不输于欧洲石制建筑的美学建筑。

  如眼下,北京东站高十二丈,而它的主要出入口,都是具有东方特色的方形大门。

  十二丈的挑高空间,让北京东站比紫禁城的皇极殿还令人震撼,让人觉得自己在其中十分渺小。

  走出火车站的时候,那十二扇近六丈的高大方门也令人自觉渺小。

  阳光从方门

  请收藏:https://m.ido24.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