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49章 广州繁会_家兄朱由校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繁荣不仅仅体现在了经济贸易上,也体现在了小民生活上。

  广东经过十六年的不断移民,人口仅有三百二十万,这其中仅仅广州府便有七十余万人口,而作为省会和府会的广州城则是以南海、番禺两县合建而成,有常驻居民二十余万,占据广东十六分之一的人口。

  这个时代的广州要比后世距离大海更近,顺德、番禺、中山等地的大部分还没有被珠江冲刷出来。

  既然距离大海更近,那贸易上自然就更为繁华。

  作为大明本土南部四大港口之首,广州港每日接待的商船也在数百艘之多。

  远远地,朱慈燃他们还没有看到广州城的城墙,便看到了盘踞在外围的许多集镇。

  集镇上生活着许许多多百姓,他们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就在广州城的港口打工,不可谓不舒服。

  在历史学家眼中,晚明的大明朝正处在一个政治压抑的年代,而就文化学术而言,已失去了唐、宋时代那种浑然的气派。

  江南心学的盛行,反映了士人对现实的退缩心态。

  不过相比较人口稠密、文化老迈的江南,岭南民间表现出来的蓬勃活力,却如东风吹柳,为沉甸甸的历史,抹上了一道耀眼的亮色,使之变得鲜繁缤纷、生机盎然。

  这样的生机盎然,在朱由检执政的十二年间不断地被催生。

  许许多多人口被迁移之后,广东省的百姓也渐渐富裕起来,尤其是熬过了天启初年的那三年大旱后,广东百姓的生活也更上一层楼。

  百姓的富裕,加上南洋的收复,海上贸易的放开,这些环境和政策极大刺激了民间工艺美术的繁荣。

  瓷器、漆器、家具、刺绣、景泰蓝、宣德炉等,千模万样,皆一时之盛……

  这其中,尤其以澳门和香港两地的发展最为迅速。

  这两地背靠广州和大明各省的市舶贸易,从一个荒凉渔村,摇身变成世界瞩目的繁盛商港。

  一船一船的绣品、丝绸、金银、麝香、珍珠、象牙精制品、细工小器、漆器、瓷器,从珠三角的三个港口起航,经过南洋、小西洋的航线,在大明与欧洲商人的交易下,被源源运回欧洲。

  在欧洲人心目中,黄金、刺绣、象牙一类的艺术品,都属于奢华品,得到特别的尊敬,因为它们的材料相当珍贵,常用来装饰祭坛、圣人遗物或贵重书籍的封套。

  即便到了十八世纪,这种心理依然存在,而相比较香港和旧港这两个新兴城池,广州则是欧洲人寻找这些奢华品的最大市场。

  广州的繁荣也离不开朱由检的支持,从天启六年开始,他责令六部对当地进行的整治。

  首先就是禁止欧洲人在广州城贸易,另外迁移广州大量城外农民前往旧港。

  在迁移之后,广州城区开始改造,水泥被应用于房屋、道路等建筑。

  到天启

  请收藏:https://m.ido24.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