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38章 欲言又止_家兄朱由校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息了。”

  “臣妾遵旨……”袁禧嫔带着一抹失望应下,不过她也没有多说什么。

  至于朱由检,他只是示意了一眼王承恩,随后便带着王承恩出门了。

  “恭送殿下离宫……”

  在众人的送声中,朱由检带人走出了后宫。

  离了后宫后、朱由检如他所说的一样前往了承运殿,他今天可还有不少事没有办完呢。

  如果不是卫平阳和李韶禧怀孕,他现在估计已经处理完几十本奏疏了。

  “人丁兴旺总归是好的,不过朝廷的事情也不能落下。”

  朱由检高兴自己有后代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了自家国事,而且还是一件相当要紧的大事……办报纸。

  报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看上去也很简单,朱由检之所以没在来到大明的一开始就办报纸,主要是因为当时大明的识字率不行。

  后世统计识字率往往只是大概来笼统统计,比如说清朝中期识字率3%,晚期20%,但实际上识字率到底如何,这个问题得看识字标准。

  研究古代识字率,一直以来的一个误区就是单纯讨论识字率而不讨论识字标准,在这点上就得提起近代的《寻乌调查》了。

  在调查中,作者就特别注意学历和实际读写能力的区分,他调查入如下:

  清末民初不识字的人口占据60%,识字人口占据40%。

  看上去似乎很高,但如果按照标准细分,那只识名字的人口占据40%中的60%,识字二百以上的人口占据20%。

  能记账的人只有15%,能不借助字典看三国等小说的只占据5%,能独立写信的只有3%,能做文章的只有1%。

  可以看到,貌似识字率高达40%的清末民初,实际上真正有读写能力的其实不超过10%。

  明代的情况与这个调查类似,但情况比清末民初好一些。

  首先得益于朱元璋和明代历代皇帝推广官学和私塾,这种基础识字班的数量很多,导致明末很多人认识一点字。

  按照吏部历年秀才、举人和曾经官学、私塾的统计,天启元年的能写出自己名字的人口约占80%,识字二百以上的约有其中的40%。

  能记账的人口有30%左右,能自己看小说的有20%左右,能独立写信的有15%,能做文章的基本都是童生以上,约占人口5%左右。

  这样的识字率,尤其是懂得做文章的童生,基本上都是和乡绅牵扯相关的人。

  办报纸对于他们来说根本没有用,因为官府的邸报他们往往只看对自己有利的,而百姓大部分又看不到邸报,或者说看不懂邸报。

  文言文放在后世苦涩难懂,放在这个时代也一样。

  能看懂文言文的人口也不过10%左右罢了。

  这样的情况,朱由检办报纸,宣扬什么精神和什么政策,那不是给百姓看,那是给士绅看。

  请收藏:https://m.ido24.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