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146章 辽事落幕_家兄朱由校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塞北为辅。

  不得不说、清朝开拓的秋叶海棠疆域,可谓是十分完美,如果再加上大明的在西南的三宣六慰和交趾,以及马六甲的旧港宣慰司,那可以说就是最为完美的疆域了。

  眼下这个时代,大明的人口绝对是世界最多的。

  目前的欧洲人口,不过六七千万人,而眼下的大明,仅仅男丁便有六千万,人口在一亿至一点六亿之间并不奇怪。

  这么多人口,在生产力底下的这个年代,一旦人口密度过高,再遇到天灾人祸便是死路一条。

  开拓还有一线生机,哪怕要耗费钱粮无数,朱由检也必须狠下决心。

  因此他对皇兄解释起了东北的优点,以及缺点。

  总体来说、眼下东北的优点就是土地肥沃,十分平整,并且没有西南那样的过多瘴气。

  缺点就是草甸厚实、密林丛生,开垦需要花时间和大代价。

  如满桂所开垦的辽河中下游平原,三年才能开始收获粮食,五年才能让土地产量和辽南一带的比拟。

  在这个生产力底下的年代,哪怕配上足够的耕牛和农具,刀具,十万百姓一年最多也就开荒二三十万亩。

  而这二三十万亩的代价,便是每三个月最少二石粮。

  十万人,五千耕牛,三年顶多开垦五六十万亩田地,但需要吃去二百四十万石粮,六千石盐,平均每年吃八十万石粮,二千石盐。

  这是什么概念?大明目前一年的田赋,经过朱由检麾下御马监的交田赋,才勉强可以达到两千八百多万石田赋收入。

  等于说、每年需要拿出三十五分之一的财政收入,才能在三年后得到五六十万亩田地。

  如果是一百万人开垦,三年后也才能得到五六百万亩耕地罢了,但却要在三年消耗两千四百万石粮。

  哪怕按照军屯,与御马监七三分,那也需要交二十年才能交足朝廷花出去的粮草。

  如果是一个脑子正常的封建王朝官员,都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划算的买卖。

  毕竟这是二十年,相当于正常封建王朝十五分之一的寿命了。

  换做平常,朱由检也不愿意去做这种买卖,但架不住朱由检知道一件事,那就是陕西会连续十几年大旱,其他地方也会遭遇。

  一省之地、除了靠近水源的田地或许可以收获到粮食,其他田地只能可怜的干裂。

  不让他们叛乱,只有赈灾,既然要赈灾,就要养他们十几年。

  既然如此、还不如直接迁移去外地,发粮食给他们开垦新田亩。

  苦三年、总比苦十几年,甚至亡了天下要好!

  况且、眼下是大明唯一向外迁移百姓的机会,这机会可以说只有五年。

  天启七年开始陕西便要大旱,而后陆续扩散,粮价飞涨,而眼下陕西粮食不过四文一斤。

  以大明的田地数量,每年所耕耘的粮食是十数亿石的数量。

  哪怕不花银子买,但

  请收藏:https://m.ido24.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