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8章_细说清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自从这《尼布楚条约》订立了以后,中、俄双方的疆界维持了一百五十年之久,没有更动。清廷认为这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大胜利。俄廷也认为这是俄国外交史上的一大胜利。

  《细说清朝》四一、征讨噶尔丹

  在《尼布楚条约》订立之时,外蒙已被来自新疆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汗侵占。因此之故,中、俄两国的边界划到尼布楚为止,尼布楚以西,有关外蒙与西伯利亚之间的界线,并未谈到。当时居住于外蒙的蒙古人,分为三个部:东边是车臣汗部,西边是札萨克图汗部,中间是土谢图汗部。三个汗部的汗,均是元太祖十六世孙格勒森札札赉尔珲的苗裔,统称为“漠北喀尔喀”。在热河的东部,也有喀尔喀,分为左、右两翼。

  居住于新疆北部的蒙古人,在元朝被分为四个卫拉特(oirat):准噶尔在今日的伊犁一带,和硕特在乌鲁木齐一带,杜尔伯特在承化一带,土尔扈特在塔城附近的雅尔一带。

  明朝的官方文书,称卫拉特为“瓦刺”。清朝的官方文书,称卫拉特为“厄鲁特”或“额鲁特”。

  在四个卫拉特之中,准噶尔最强。它在明朝末年,逼迫土尔扈特部迁走到俄国境内伏尔加河流域(这土尔扈特部到乾隆年间又迁了回来,被安置在科布多西南与伊犁的珠克都斯)。

  准噶尔在康熙年间出了一位很有能力的首领噶尔丹。他吞并和硕特与杜尔伯特,统一了新疆北部,又服属新疆南部的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回教部落。

  到了康熙二十七年,他竟然利用札萨克图汗部与土谢图汗部的“内讧”,领了三万骑兵,帮札部打土部。他打败了土部,也占领了札部。而且,他又侵入了车臣汗部。于是,他在事实上成为跨有外蒙与新疆的大霸主,好比当年努尔哈赤之崛起于辽东一般。

  康熙皇帝受不了这个威胁。恰好三个“漠北喀尔喀”汗部的汗与臣民集体逃难,逃到沙漠的南边来,人数有几十万。康熙对他们表示欢迎,把他们安置在苏尼特各旗之地。

  噶尔丹领了他的精兵,在这些喀尔喀难民的后面紧追,追到邻近热河林西县的乌珠穆沁旗。这时候,是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

  康熙皇帝决定亲征。

  他出了长城,驻扎在博和洛屯;把主要的兵力交付同父异母兄裕亲王福全,福全被他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到乌珠穆沁旗前线,迎击噶尔丹。

  两军在乌兰布通相遇。交战的一天(八月初一),噶尔丹把骆驼捆了,盖了浸水的毯子,摆成一道防线,称为“驼阵”。这驼阵却抵不住清军的枪炮。结果,噶尔丹大败。

  噶尔丹派代表伊拉古克三呼图克图,来与福全议和。他要求清方交出两个人:一个是土谢图汗部的汗察珲多尔济,

  请收藏:https://m.ido24.org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